第09版:理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深思)

刘 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5日   第 09 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前提和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提出工作方针,作出战略部署,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纵观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脉络,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快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地质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要结合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等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协同发展保护的新路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民族地区城乡面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