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青蒿飘香(杂记)

凌泽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3日   第 20 版)

  每年春天,沟渠畔、田埂边、山坡上,一丛丛青蒿拨拉开头顶的泥粒,喜滋滋探出暗绿色的嫩芽,殷勤地向人们挥舞小手。其貌不扬的青蒿,顶着卵形叶片,像是专门前来给春花春草以及返青的麦苗捧场,更像是闯进春天来的不速之客。

  我的老家属于皖中丘陵,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随处可见青蒿的身影。犹记儿时,乡人们将青蒿的嫩头掐回来,用清水洗净后,放到砧板上,用鹅卵石反复砸击,砸到青色的汁液纷纷溅出才罢手。然后把它们倒进加热的锅中,加些腊肉、蒜末,添些米粉,搅成浓稠状,起锅后,再用手揪成一小团一小团。取一团丢进掌心,双掌相合,用力一挤,团成圆饼。团好的圆饼贴在烧热的菜油锅里,用小火慢煎,直至两面金黄、外酥里软。此时,蒿草的清香和腊肉的鲜香溢满厨房,那种独特的色香味真是令人陶醉。

  早年,蒿子粑粑用来果腹。后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地里的粮和菜都吃不完,哪还需要到处去采青蒿?想不到的是,七八年前,村里的老人们或许是改变了口味,又在灶头做起了蒿子粑粑,走亲访友时还不忘捎上几个。清香的味道一下子勾起了人们的回忆,成了四邻八乡的热门美食。乡人们嗅到了商机,便在地里种起青蒿。瞧,一株株墨绿色圆茎多枝的青蒿,互生的叶片被春风裁剪出羽状的裂纹,一行行,一排排,竞相吐翠。

  侧耳听去,蒿子粑粑的身上有声声脆响的春雷滚过;低首打量,蒿子粑粑的馅里有金色的春光闪过。有人把蒿子粑粑叫作青团,原来春日里浓得化不开的绿意,也可以用蒿草收纳成团;原来万千风情的春色,也可以用蒿草团团裹住。

  近年来,蒿子粑粑的名气越来越大。春天一到,闻香而来的游客在青蒿地前拍照留影,临走时还不忘捎上几盒蒿子粑粑。看到游客如此青睐,乡人们还专门设立了主题活动,时间选在每年的清明前后。远道而来的游客不仅可以下地亲手采摘青蒿,还可以走进农家,由热情的乡民手把手教做蒿子粑粑。把采摘来的新鲜蒿子和上米面,加上咸肉,佐以生姜、大蒜、辣椒等,揉成油绿如玉的扁平面团。品尝亲手做成的香酥糯韧的蒿子粑粑,更让游客们打心眼里欢喜。

  在乡人的眼里,看似平常的蒿子粑粑就是镀了金、镶了银的“珠宝”。他们不仅为它注册了商标,制作了精美的包装,还把自家做的米饺、酱干、豆粑粑等一起摆上了特色集市。如今,乡人们一说到青蒿,一说起蒿子粑粑,眼里便放着光,嘴角便含着笑……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