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只有合作对话才能推动科技进步”

——访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教授热拉尔·穆鲁

本报记者 龚 鸣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2日   第 03 版)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中法双方在诸多领域稳步推进科技合作。“法中在科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热拉尔·穆鲁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我们继续拓展此类合作,创造更多优秀科研成果。”

  穆鲁和加拿大物理学家斯特里克兰因发明啁啾脉冲放大技术,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以该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超大型激光器装置——“2拍瓦、1赫兹激光器”项目已经安装完成。该项目是中法科技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由北京大学提出参数需求和设计方案,法国泰雷兹集团参与联合研制,是世界上功率最高的1赫兹超大型激光器装置,未来将用于激光加速质子疗法尖端科研项目。

  穆鲁不久前到访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参观该项目安装调试进展。“亲眼看到这一项目,令人震撼。”穆鲁告诉记者,他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看到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对社会有所助益,感到十分欣慰。他说,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泰雷兹集团三方共同参与下,该项目进展成果喜人。泰雷兹集团在光学、精密仪器领域有着独特优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带领的团队十分出色,促成了这次重要合作。穆鲁表示,法中双方在高能激光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合作,将助推人类共同的科学进程。

  作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穆鲁说:“我十分尊重中国在科研方面的努力,这一荣誉对我至关重要。”穆鲁与北京大学已有多年合作,曾多次到访北京大学,与北大师生面对面交流。他说:“中国科研工作者推进研究的速度快、效率高,拥有将自身所学造福社会的意愿和热情。”

  穆鲁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访华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创新发明活跃。“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将造福于民,对全世界都有益。”穆鲁说,“科学是国际化的、无国界的。只有合作对话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在这个动荡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多合作,为世界注入稳定性。”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