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川青铁路德胜隧道顺利贯通

“十年”凿山今得胜(记录中国)

本报记者 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2日   第 02 版)

  技术人员在德胜隧道内测量。
  叶 帅摄(人民视觉)

  德胜隧道出口。
  王 伟摄(人民视觉)

  “十年”凿山今得胜,川青蜀道入云端。5月11日,随着德胜隧道最后的拱部围岩被凿通,历时近十年,川青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德胜隧道终于顺利贯通,为川青铁路成黄段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德胜隧道,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2014年9月开始建设,全长22943米,为国内建成的最长单洞双线合修铁路隧道。

  一条隧道,动车通过只需7分钟,建设工期却长达3540天。耗时近十年,为何?

  隧道由中铁二院设计,中铁二局和中铁十六局承建。隧道设计团队成员周跃峰介绍,德胜隧道洞身穿越了龙门山、西秦岭和岷江三条断裂带,不良地质极为严重,围岩主要为千枚岩、板岩、砂岩互层,软硬交替,其中千枚岩遇水软化,围岩稳定性极差。

  千枚岩,有多软?“只要伸手一抓,石块就会变成粉末,遇水则变成泥。”中铁二局成兰铁路项目经理王渊告诉记者,德胜隧道的围岩有八成是千枚岩、炭质千枚岩,在这样的地质层里打隧道,犹如在豆腐里挖洞。

  建设过程中,全隧大变形发生比例高达32.6%,掌子面溜坍、涌泥、突水等问题共计发生300余次,经历了九寨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数次地质灾害……德胜隧道被业内公认为我国最艰难的越岭隧道之一。

  为保障隧道施工和未来通车安全,德胜隧道开创性地建设了单洞双线合修隧道防灾救援站。该救援站有三层结构,上层排烟、中层疏散、底层撤离(逃生),整体由35个洞室群组成,长度超过3100米,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王渊表示,隧道防灾救援站为德胜隧道贯通立下大功劳,隧道通车后仍将继续履行职责。

  川青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兰州、西宁至广州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起自成都东站,经四川省成都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西宁市,接入西宁站,正线全长约836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为国家Ⅰ级双线铁路。其中,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于2023年11月28日开通运营,今年以来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22列,累计发送151万人次,日均发送人数1.15万人。

  德胜隧道贯通以后,建设单位还将进行整体道床浇筑、长轨铺设、四电工程等施工,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有望于今年内通车。该线路开通运营后,将极大便利沿线各族群众出行,推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