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无痕旅游”成为风尚(纵横)

土土绒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9日   第 10 版)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无痕旅游”再次引发关注。所谓“无痕旅游”,不是指完全没有痕迹,而是通过游客的努力,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造成不良影响。人过无痕,是文明的力量。要想做到不留痕迹,就得约束自身行为,不随地丢弃垃圾,尽可能地保持景区原貌,不随意触摸文物古迹,等等。

  “无痕旅游”,关键是游客要认同这一理念,并且身体力行。如果游客随地丢弃垃圾,保洁人员很难让景区一直保持卫生,势必影响后来者的旅游体验。不过,这件事说起来不难,做起来不易。比如,有人认为,我来旅游就是来放松的,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多约束?还有人认为,景区卫生自有保洁人员负责,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随身带一个袋子及时收纳垃圾,“无痕旅游”并不会给自身增添多少麻烦,养成习惯,也就成了自然。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文明出游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倡导“无痕露营”出游方式。一些地方也陆续出台文件,倡导“无痕旅游”,并探索出一系列易操作、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2023年,举世瞩目的杭州亚运会举办。开幕式结束后,可容纳8万人的“大莲花”迅速恢复干净整洁,垃圾被观众随身带走,“无痕亚运”给人深刻印象。在西湖景区,也时常能看到中小学生体验“无痕登山”“无痕游湖”,用绿色方式享受大自然。

  游人的文明行为也是优美风景的一部分,推广“无痕旅游”就是倡导文明。对相关部门来说,要大力宣传推广“无痕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对个人而言,付出一点努力、养成良好习惯,就能让环境更美丽、让社会更文明。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践行“无痕旅游”,让自己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摘编自《浙江日报》,原题为《“无痕旅游”是酷炫旅游风》)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