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既要“留下来”,还要“用得好”(一线走笔)

孟 扬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1日   第 05 版)

  改造利用,不仅是一次保养,更像是一次充电,以新内涵驱动,增添了新活力。

  

  带着一抹怀旧色彩的红砖厂房、闪亮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粗壮茂盛的白杨沿路成行……在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环绕中,诞生过“东方红一号”“神舟一号”的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凸显出一份沉静。经过修缮改造,这处充满航天科技元素的工业遗产已成为北京城区西部新的休闲驿站和科技开发园地。

  “参与园区改造,让我在理念上经历了从‘开展一个项目’到‘干好一番事业’的转变。”从项目出发,体现在坚持自身特色、结合社会需求,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维度去考量。升维到事业层面,保护工业遗产的情感和责任意识更加强烈。“在修缮整理的过程中,那些带着岁月印记的遗存让我对厂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对工厂肃然起敬。”采访中,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关村厂区开发项目负责人张北的“开场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工业遗产的影响力。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见证工业发展的“活化石”,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截至目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了5批194项国家工业遗产。相比于众多的文化古迹遗址,我国工业遗产所标识的年代算不上久远,但这些由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共同组成的工业遗产,不仅创造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也记录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和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变迁,见证着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从“东方红一号”起步到“神舟一号”启航,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伴随着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长壮大。六十余载斗转星移,主厂区已迁至新址。但沉寂下来的老厂房不是冷漠的砖石、旧设备不是冰冷的钢铁,它们依然记忆着航天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存储着大国工匠们的精益求精、全力以赴。航天精神、工匠精神,以及爱国敬业的企业文化,在这里可触可感、鲜活生动。

  看一看卫星模型、“功勋设备”展厅,走一走运星大道,在卫星广场上数一数从这里飞赴苍穹的“中国星”的年轮,一处处工业遗存仿佛是一段段凝固的时间,前行的脚步是上面的刻度。循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显示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如今,园区运行一年,小有名气。虽然“修旧如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但改造利用,不仅是一次保养,更像是一次充电,以新内涵驱动,增添了新活力。以卫星模型、纪念碑、展厅以及厂房道路植被等组成的开放区域,以了解航天工业的窗口为内核成为城市休闲生活的新创意。经过修缮的厂房以其高挑空的设计为一些科技企业所青睐,成为激发创新灵感、孕育科技成果的新境地。

  保护工业遗产,不仅要“留下来”,还要“用得好”。通过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民族精神,讲好中国工业发展的故事,工业遗产不仅可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也可以成为城市景观中的新亮点,并为未来的发展带来启迪。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