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能、光能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如何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作用
高校在新能源的研发和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
建议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夯实基础研究,探索新体系,提出新应用,解决新能源能量转化效率和使用难题,从基础研究出发,向应用端贴近。优化研究范式,以新能源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国家战略为导向,从需求端出发,逆向分析、完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敢于突破,鼓励高水平青年人才进行创新研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真正解决应用研究中的需求难题为导向,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同时,高校要主动对接头部企业,了解企业需求,集中资源培育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一批有特色、有重点、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为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提供人才储备。
(本报记者 王锦涛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市长吴晓晖:
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产业
新能源电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及其关联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吸引和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有利于促进新能源领域加速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拥有多家龙头企业。下一步,应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上游头部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构建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圈,加快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根据我国的镍、钴、锂等能源金属储量现状,上游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考虑到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存量较大,推动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电池回收产业布局,提升新能源电池产业中再生原料的比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本报记者 黄福特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加快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
能源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创新是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加快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用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方向。从摆脱资源依赖到走向技术创新,这是未来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出路。科技创新决定能源产业的未来,助力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应深入剖析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市场瓶颈等。密切关注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市场需求,加强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新能源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持。
用政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应制定针对性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同时,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体系。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华日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铭杰: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正逐渐成为能源发展的新趋势。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人们对新能源的使用和消费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我国已经在该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如今,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原材料到终端服务的全链条分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让我们拥有了推动中国技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坚实底气。我国新能源产品凭借其不断优化的产品质量,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在全球市场上的认可度和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加大国际能源合作力度,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新能源产业链涉及领域,以及参与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众多。对于关键核心技术而言,更容易实现交叉学科、边界学科交融,研究成果与产业升级碰撞,相关机构应创造条件,促进多维度、跨国界、深层次的产学研用交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知名展会、交流会,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与各国企业的交流协作。
(本报记者 杨 昊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