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创新技术 智慧育种(春耕进行时)

——春耕一线海南见闻

本报记者 孙海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9日   第 02 版)

  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服务站,高华伟在整理分类大豆种质资源。

  崖州坝头南繁基地农田。
  以上图片均为覃清文摄

  海南三亚市崖州区高地村,风吹稻田千层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种下的15亩水稻已经熟透,只等收获入仓。

  “我们在海南进行水稻加代繁育,目标是培育出更高产、更好吃的水稻新品种。”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志超说,田里的水稻材料,很多来自黑龙江等地,在南繁进行冬季繁育后,要再将种子寄回,春耕时在当地进行更大面积的种植。

  由于光照气温优势,每年冬春,全国800多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8000多名科研人员来到南繁育种、制种。26.8万亩的土地,繁育出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海南的南繁季,是很多省份春耕的先声。

  走进崖州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试验田里连片的大豆正发芽出苗。“这已经是南繁今年种下的第二季大豆了。”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基因资源课题组博士高华伟介绍,刚收获的第一季大豆经过脱粒、晾晒,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排队等待分析,课题组在三亚有310亩试验田,其中80亩种了4万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其余的用于新品种繁育。

  田间育种,要记录作物的生长特征,寻找想要培育和保存的性状。过去这项工作需要科研人员每天蹲守田里,“一根笔、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观察记录每一株豆苗、每一个豆荚的情况,耗时又耗力。如今则可以通过专业仪器完成表型采集、数据处理、性状分析等全流程工作,全天候获得生长过程的实时数据,省时又省力。

  高华伟介绍,实验室里,项目组正继续进行大豆耐密性、耐旱性的性状搜集,为下一步亲本选配做准备。田里刚种下的第二季大豆,有些成熟的品系正在进行区域试验、生产实验,完成品种审定流程后就能上市推广。

  从“基地”到“硅谷”,南繁正焕发新活力。在以前,科研单位有“三愁”:一愁育种流程一肩扛,二愁成果转化效率低,三愁知识产权保护难。崖州湾科技城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种业合同研发外包服务模式(CRO)探索与产业培育工作,并于今年3月17日正式启动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种业科研需求和服务供给,集科研、生产、销售、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服务为一体,集聚各类种业服务主体50余家。全面施行“揭榜挂帅”制度:企业出题、团队接单、科技城聘请第三方验核,不看论文数量、只重应用实效。进行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缩短植物新品种权测试周期。

  如今,一批批科研单位、种业企业扎根南繁:吸引2800余家国内外种业企业入驻崖州湾科技城;搭建起4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涉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67亿元;截至2023年底,设立涉农领域7个院士工作站、成立2个院士创新团队,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63名……海南春季育种,正向种业全产业链发展。

  

  制图:蔡华伟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