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2月2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任教厦门大学36年,外籍教授潘维廉见证——

“中国保护环境的决心令人赞叹”(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3日   第 02 版)

  在厦门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老潘”。

  顺着山坡一路向北,行走到五老峰半山腰,依山而建的凌峰楼,便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外籍教授潘维廉的住所。1988年,潘维廉从美国举家搬迁到厦门,成了厦门大学的教书先生“老潘”。

  那时的筼筜湖,横亘厦门岛中西部,距离厦门大学教师公寓不到5公里,当年的水质给潘维廉的印象并不美好,“沿湖还有不少工厂,污水直排湖中,每次出门都要绕行,尽量不经过湖区。”

  就在潘维廉来到厦门这一年,关于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召开。截至1999年,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完成,三期工程接续推进。

  筼筜湖变了。在湖畔观鸟、漫步,成了潘维廉和两个儿子每周末最喜欢的活动:“我亲眼看到筼筜湖的水清了、水活了,很多水鸟也出现在湖区。”

  “能不能让外国人更好地认识厦门?”有了想法后,潘维廉便开始行动。他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为外籍朋友提供在厦门的“生活指南”。2000年开始,他又陆续出版了《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魅力厦大》等图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厦门、了解福建。

  长期调研、写作,让潘维廉对厦门风土人情如数家珍。

  “如今的厦门,就是一座‘海上花园城市’,沟通东西方、连接历史和未来、融合人文与自然。”2002年10月,潘维廉作为厦门市的发言人,在德国斯图加特倾情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助力厦门从全球4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这是对厦门生态保护和人文发展相协调的肯定。”潘维廉说。

  有一篇文章,让潘维廉记忆犹新,“当时文章说要建设绿色中国,我持怀疑态度。”而今,筼筜湖的美丽蝶变,再加上自驾20万公里环游中国的经历,让他由衷感慨:“中国保护环境的决心令人赞叹。”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花园城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说起厦门,潘维廉滔滔不绝:“过去36年,我参与并见证了鹭岛蝶变、厦门实践。现在,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我的责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