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2月0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法律援助惠民生暖民心(人民时评)

张 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1日   第 05 版)

  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得到应有的帮助,让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人人可享、人人可得

  

  多年前,因交通事故受伤的范某某,通过法律援助获得赔偿。2023年,范某某10年护理期限已满但仍需继续护理,考虑其现实情况,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再次伸出援手,为其争取到为期10年的后期护理费。跨越10年,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雪中送炭,体现了法律援助的独特作用,彰显了惠民生、暖民心的价值追求。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国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2022年1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全面规范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法律援助法实施工作办法》,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为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法律援助旨在为困难群众打开法律服务的大门,提升服务可及性至关重要。截至2022年底,我国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等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7万余个,依托村(居)委会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26万余个,方便群众就近就地获得法律援助。更好地帮助困难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要进一步拓宽申请渠道。许多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接受邮寄、网络申请等方式,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落实“一次性告知”要求,让群众少跑腿;简化受理程序,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符合条件的申请实行当日受理、审查,并快速办理,等等。建立健全便民利民措施,畅通申请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才能让符合条件的公民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将涉及困难群体的矛盾纠纷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

  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法律援助是无偿服务,但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水平不能打折扣。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各环节业务,依托现有资源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聚焦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法律援助服务资源相对短缺的偏远地区,成本较高的异地维权等,提高服务的精准性。此外,应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得到应有的帮助,让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人人可享、人人可得,有助于坚定人们对法律援助的信心,强化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

  当司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才能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保障困难群众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做到申请快捷化、审查简便化、服务零距离,积极回应民生诉求,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法治的阳光将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