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0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数字工匠”照见工人未来(纵横)

罗 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4日   第 05 版)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正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操作智能化车轮生产线,给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穿上“中国跑鞋”;操作数控显示屏,指挥智能车间的11种、300余台机器人有序运送物料、制造轮胎;操作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等加工单元,开展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加工……一批操作技能高超、具有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数智技术的“数字工匠”脱颖而出,把未来工厂和未来工人的模样展现到我们眼前。

  这是眼下工人群体关心的话题。在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量工人面临职业转型的彷徨,甚至本领恐慌,对相关知识理论基础不足的技术工人来说转型尤为艰难。“数字工匠”的故事带给许多人启发。比如,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成型车间主机手安志成只有中专学历,为顺利操控智能化成型机,记熟上千个专业英语词汇和500余个序列代码,反复练习实操;中铝集团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热连轧班班长何希家,不仅练就了“眼睛就是尺”的绝活,还通过返校深造取得本科学历,助力生产车间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勇于学习、勇于挑战,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数字工匠”。

  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当工人即使没有吃大苦流大汗的苦累脏,也会面临职业上升空间不足、成长路径单一、社会认同度较低、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职业吸引力不强。“数字工匠”的成长经历告诉年轻人,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生产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线系统集成、现场管理、设备运维等新技能要求应运而生。过去简单重复的机械式工作,正转变为管理、分析、运维等高附加值的工作。

  全社会需要更多“数字工匠”的故事。面对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发展新形势,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高技能人才还存在结构性短缺。智能生产线并非只需要工人按下按钮就没事了,高技能水平的工人仍是生产线的“灵魂”,他们需要向技术复合型、知识创新型转变。越来越多“数字工匠”涌现出来,才能激励更多工人向上攀登,鼓励更多年轻人学技能当工人。

  如果说铁灰色是工业时代冷峻的标志色,那么在未来工厂里,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低碳等特性,则让工业文明的底色呈现更多样的色彩。“数字工匠”的故事流传得越广、被复制得越多,才会有更多工人在自己的未来、在未来的工厂里大放光彩。

  (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在“数字工匠”的故事里照见工人未来》)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