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旗村到“真如境”综合开发项目,从传统初级市场转型为数字经济试点,短短5年间,普陀区全面建成上海市中心城区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
如今,占地586亩的红旗村已逐步建成兼具商、办、文、居等多业态功能的百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真如境”。曾经位于这片区域的传统初级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已转型成为市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
形态之变:从“城中村”蝶变为“消费新高地”
十年前的红旗村,586亩的土地上,聚集了9个大型初级市场、18家各类单位以及村民宅基地,商贩、村民、客商居住其中,人口密集、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
无论是从地块地理区位、面积规模,还是地块内利益主体、关系复杂程度来看,红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难度均很大。
2014年10月31日,红旗村作为上海市首批“城中村”试点地块,正式启动。在普陀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旗村地块改造指挥部成立,统筹推进改造工作。
两年时间,红旗村完成拆旧、土地收储工作,创下了“红旗速度”。
破旧为立新。2018年,位于红旗村旧址之上的真如境项目开工建设,今年,规划场景逐渐成为现实。
走进真如境,以真如环宇城MAX、山姆会员店、LOVE@大都会、盒马X会员店、绿地缤纷城、上海复悦荟等为代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全新亮相,正致力于打造“上海购物”消费新高地;海纳中央公园、海纳数字公园相继建成,真如绿廊即将建成,开放共享、多彩宜人的生态空间触手可及;上海西站、空中连廊、H型公共车行通道建设进一步推进,交通“触角”持续延伸;以海纳小镇为载体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助力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新高地建设。
业态之变:推动低端产业转型,拥抱数字经济
除了焕新城区形态,普陀区还将改造的目光投向了产业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
过去的红旗村,传统初级市场密集,产业低端,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交易效率不高,不利于产业链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立足区域转型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的需要,普陀区着手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紧抓数字广告产业,并以此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今年4月,普陀区发布《推动数字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同时,上海市数字广告园区在真如境正式开园。园区由中心区、扩展区两部分组成:中心区为真如境项目,其中公共空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扩展区拟覆盖中心区周边的其他相关区域。在中心区,园区为数字广告企业量身定制公共服务空间,提供共享办公、展览展示、奖项发布、案例分享、政策服务、高校合作等多元服务。
作为上海数字广告产业标杆示范区,目前,普陀区已聚集利欧集团、快手磁力引擎、宣亚国际、剧星传媒、元隆雅图、飞书深诺、凸版利丰、明堂传播等一批数字广告龙头企业,涉及新媒体平台、MCN机构、整合营销平台等各领域。其中,年营收超亿元的企业已达22家。
提供全链条扶持政策、举办高品质品牌活动、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普陀还立足区域优势,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厚植数字广告发展沃土,形成数字经济集聚发展的新特色。
未来,普陀计划成立数字广告企业产业联盟,为到普陀区发展的优质数字广告企业提供全产业链优质服务。
生态之变:形成可循环的发展机制
随着城市形态不断改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普陀区红旗村逐步实现生态蝶变。
在区域发展规划之初,红旗村积极开展人才培养,鼓励村民学习招商、物业管理等技能,切实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形成可循环的发展机制,让城中村改造惠及更多村民。
鸿企中心坐落于红旗村集体资产回购的“中海中心”C座,紧邻真如绿廊的中心位置,“鸿企”二字取自“红旗”的谐音,鸿企中心是红旗村改造项目中最早交付的超高办公楼,如今已成为村民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之一。得益于红旗村可循环的发展机制,集体资产依托改造的契机实现产业能级提升,村民也在新的岗位上有了更好的发展。
如今,红旗村地块上,已建起11.3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化。今年5月对外开业的山姆会员超市,全部建在公共绿地下方,环湖景观和140余种苗木错落其中,给市民提供了别样的生态购物体验。
环宇城所属的中海商务集群项目,通过屋顶公共花园、屋顶观景公园、空中露台、下沉广场等多层立体景观布局,打造了近70000平方米的绿色生态。
数据来源:上海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