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绿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生态论苑)

李红梅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2日   第 18 版)

  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减缓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科学、精准,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超过51%,目前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历史性地超过煤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演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强发、广发特征,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世界气象组织日前指出,2023年10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月。同时,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明年4月,大大增加了出现破纪录高温的可能性。

  应对气候变化,需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一方面,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速率,比如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植树造林增加地球碳汇等。减缓行动是遏制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整适应行动,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比如建立完善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气候灾害风险的管理等。当气候变化已经发生或预期灾害风险较大时,适应行动不可或缺,能直接有效地保护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从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到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从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到通过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持续增强。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仍将持续。我国气候类型复杂,气候风险交织,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紧迫性不断凸显。在推进减缓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科学、精准,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加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监测、评估;另一方面,科学、系统提升农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城市气候韧性。

  保护地球家园、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世界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