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学术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加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

麻国庆 牛家儒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6日   第 13 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学术界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撑。

  从历史的角度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研究,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从文化的角度加强对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研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征程上,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加强对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促进了各民族始终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要加强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促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如何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