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高质量开发利用地热能(微观)

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9日   第 15 版)

  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可广泛应用于发电、温室种植、食品烘干、建筑物供暖和制冷等领域。近期发布的《中国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地热供暖(制冷)能力达到13.3亿平方米。

  地热能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宝库。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1/6,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约7亿吨,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亿多吨,地下3000至1万米的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856万亿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能还有独特优势,它不受季节、气候、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可形成不间断的能源供应。风电、光伏的年均运行时间一般在2000多小时和1000多小时,地热则可以达到8000小时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双碳”背景下的能源工作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绿色转型。地热能开发利用环境影响小,能源利用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好。在我国能源消费还将保持一定增长、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对更好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地热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与“双碳”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地热关键技术支撑需要加强,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也有待提升,等等。推进地热能高质量开发利用,要尽快摸清家底,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适宜性、开发利用总量和开发强度等进行总体评价,避免粗放式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快推动地热能相关行业从单一、低效向多元、高效的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用能方式由单一地热能转变为“地热能+”,产业链条由单一能源行业转向与旅游业、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等产业综合利用、地热能梯次开发利用等。比如,云南等地正探索利用地热发电之后的剩余热水为农业温室大棚供暖,拓宽了地热能的应用场景,也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一些地热资源远离能源消费市场,不少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开发利用前期成本较高,需要强化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等,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统筹安排,精准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才能进一步激活行业发展活力,让地热能开发利用热起来。

  能源保障和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开发利用好地热能这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积极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我们一定能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