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松潘 全力推动“一城两心三地”发展战略 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3日   第 11 版)

  松潘县坐落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是岷江和涪江的发源地,是以藏族、羌族、回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品千年历史,游人间瑶池,与珙桐花近距离接触,和国宝大熊猫相伴而行,寻藏族迪厦声,赏回族花灯舞,听羌族多声部民歌……九寨黄龙机场升格为口岸机场,国际旅游更方便快捷;川青铁路成黄段开通在即,铁路穿松州城而过,奋力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高原生态家园”,“一城两心三地”已成为松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高质量建设 让“诗意”永驻心间

  松潘县按照“一城两心三地”发展战略,将松潘古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摆在“一城”的重要位置。结合相关规划,围绕“历史沿革、保存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格局、文化街区”五项重点,夯实配套、提升业态,重构古城之形、重塑古城之韵、重现古城之美,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振兴,松潘古城正以崭新姿态迎接八方游客。

  通过整体风貌打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引导商家在统一规划下积极投入,以自然生态、民族民俗、康养休闲为中心打造精品民宿,已建成茶马驿区民宿集群。

  当前,松潘县正紧紧围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任务,按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川甘青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大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成立跨区域旅游联盟、搭建多层次旅游体系。

  高起点谋划 让“远方”走得更远

  今日之松潘,一日千里;未来之松潘,前程似锦。四川省提出“打造九寨沟—黄龙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四川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2023—2035年)》的通知,提出构建“一核引领、五区支撑、七道串联”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发展格局,其中“大九寨”作为五区支撑之一将重点推进。

  随着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走深走实,松潘和九寨沟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阿坝州提出要“依托川青铁路成黄段、九寨黄龙口岸机场等,加快建设内接成渝、外连西北的综合物流枢纽”。九寨黄龙机场的运营以及即将开通的高铁,将为松潘县建设川甘青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创造崭新机遇。

  强基础设施 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目前,松潘县已建成500吨县级电商公共冷链仓储中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川青铁路黄胜关站物流仓储中心,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级电商配送站点12个,村级电商配送站点36个。

  通过多年补短板、强基础,已形成航空、公路相结合的旅游交通网络,构建起“快旅慢游”交通体系。建成旅游集散中心3处、游客中心8处,新(改)建旅游厕所81个,以“智慧旅游”为抓手,实现主要景区和酒店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不断推进松潘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分析、实时监测、舆情管控等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构建旅游导向型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松潘建成川甘青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的美好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2023年截至9月底,松潘县共计接待游客676.6万人次,同比增长43.48%(其中,黄龙景区接待游客215.76万人次,同比增长322.46%),实现旅游总收入61.58亿元,同比增长32.84%;九寨黄龙机场累计飞行2655架次,同比增长256.7%,进出港旅客共计19.36万人次,同比增长330.9%。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县景区共计接待游客42.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7亿元。

  行走在松潘,穿梭于古城,不仅有诗意生活,更充满发展希望。松潘将持续深化拓展“一城两心三地”发展战略,全力构建“四片”发展布局,努力推动“五个松潘”建设,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松潘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松潘县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