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科技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0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农大团队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赵永新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09日   第 19 版)

  前不久进行的现场测产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团队今年在新疆开展盐碱地示范田改良52天后,青贮玉米亩产增产显著。

  新疆是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数据显示,新疆各种类型的盐渍化土壤总面积达到1336.1万公顷,占全国总盐渍化土壤面积的36.8%。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新疆的土地盐碱化治理难度较大。

  今年7月上旬,经过调研,胡树文团队选择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的中轻度盐碱化耕地进行改良示范田试验。团队选用青贮玉米作为实验作物,7月9日开始播种,全程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措施。试验设定了改良组和对照组,两组的玉米品种、施肥量、灌溉方式、管理措施全部相同。不同之处是改良组在进行滴灌时添加了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水溶性土壤改良剂。

  “从7月31日到9月18日,改良组共使用了5次土壤改良剂,每次间隔时间平均10天,每亩地每次使用的改良剂为5公斤。”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邹力介绍,一周以后改良组与对照组的玉米长势差异已很明显。“9月1日,改良组玉米就进入大规模抽雄阶段,较对照组提前了近10天。”

  9月20日,由农业农村部耕地保护中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实地测产,测产结果显示:改良组的盐碱地青贮玉米每亩产量达到3292.38公斤,相对于对照组的每亩2056.86公斤,增产60.11%;改良组的青贮玉米穗重为每亩1172.34公斤,对照组的青贮玉米穗重为每亩737.1公斤,增产59.02%;改良组的青贮玉米穗长为29.72厘米,对照组的青贮玉米穗长为25.2厘米,增加14.88%。

  “在玉米品种、施肥量、用水量、管理方式都相同的情况下,改良组仅在滴灌时添加了胡树文团队研发的土壤改良剂,玉米作物青贮量当年就实现了60%以上的增产,改良效果明显。”农业农村部耕地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表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投入少、见效快、增产效果显著,可以为自然条件、灌溉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提供盐碱地改良相关借鉴。

  “团队将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明年改良时把节水、节肥和改良剂使用通盘考虑,让治理效果更好。”胡树文表示。

  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胡树文团队探索出“重塑土壤团粒结构高效脱盐”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在全国已累计将10万多亩重度盐碱荒地改造成良田。2020年,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担任组长的专家委员会认为,胡树文团队成果对于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