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回忆当时的场景,95后绣娘、苗绣技艺市级传承人杨文丽仍非常激动:“发展苗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做的最对的事情!”近几年,她带领60多名农家妇女传承老手艺,“绣”出新生活。更多年轻人也陆续回到家乡。精彩作品飞出大山,村民收入节节攀升,山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非遗蓬勃生机。苗绣、侗绣、羌绣等与时尚品牌合作,谋求多元跨界、融合创新,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彝族漆器、瑶族蓝染等发展非遗研学,并开启线上直播,吸引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民族特色由此走入千家万户,多彩文化“圈粉”世界。
广大乡村是非遗资源的富集地。非遗的传承弘扬发挥了助力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青海藏毯、海南黎锦、图什业图刺绣五彩缤纷,“指尖技艺”正持续转化成为振兴力量、百姓福祉;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在老、中、青、幼中接续传唱,赞颂着祖国的伟大、民族的团结和生活的蒸蒸日上……目前,56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互学习、心心相印、共同奋斗,这美好的画面,正如伊玛堪传承人纵情说唱的一样——“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各民族就像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