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9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之火,在转炉永燃不息(中国道路中国梦)

唐笑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20日   第 05 版)

  从粗糙的矿石变成优质的钢水,需要经过多道工艺的淬炼;要成为一名“钢铁”青年,也如这般。从入职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合格的炼钢工人。如今,成长为厂里的技术能手,我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坚持创新。

  创意可能会灵光乍现,但创新往往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在实践中留心观察,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我入职时,是上料工人。当时厂里刚启用260吨的转炉,我每天都要爬上57米高的地方,把几十斤重的调试设备搬来搬去。尽管经常筋疲力尽,我仍坚持啃书本、学理论,把弄不懂的参数和一些注意事项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下班之后再反复琢磨,查阅资料、求教前辈。把工作岗位视为成长平台,躬身实践、温故知新,才能不断进步。

  把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要靠创新这关键一跃。炼钢需要石灰作为原料,当时厂里的260吨转炉炼钢平均生产1吨钢需消耗石灰35公斤。我和工友团结协作、反复验证,总结出了“少渣冶炼”的新方法,将灰耗降到每吨钢15公斤。按照厂里的产量,仅此一项每月就可以省下数百万元。创新无止境,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仍需创新来解决。新方法运用初期,转炉炉衬蚀损严重。经过分析研究,我发现问题的症结是炉渣黏度不够。通过化学降温,就可以增强附着、减少蚀损。事实证明,这一创新举措可行,每年能带来2000余万元的效益。可见,有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

  创新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有热爱、有坚守。为了攻克难关,我和工友会吃住在厂里,记录一个个数据,探讨可行的方法。有人开玩笑说,睡醒后会牙疼,因为梦里都在“啃硬骨头”。研发“降铁耗补偿硅铁增硅计算”小程序,提出“减少鱼雷罐数量提高入炉铁水温度合理化建议”,参与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公司级课题,矢志创新的精气神支撑我们与困难磕到底,最终实现目标。当创新劲头更足,创新氛围更浓,推动技术发展的“金点子”“新路子”就会如雨后春笋般迸发。炽热的转炉前,我们的工作看似寻常,但只要往炼钢炉里不断添加“创新料”,就能赋予传统行业以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代代炼钢工人不断求索创新,才有了从“经验炼钢”到“科学炼钢”的跨越。推动钢铁行业实现更高效、更洁净、更智能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继续攻坚克难,让创新之火在转炉永燃不息。

  (作者为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特档技术主管、转炉车间副主任,本报记者史自强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