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9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固本开新谈文化)

张明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20日   第 04 版)

  “要不要在唱词和情节上创新一下?让观众觉得更有意思。”“有戏则长,无戏则短。传统戏得适应剧场,情节紧凑、删繁就简。”这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青年演员们的日常切磋。在这个80后、90后、00后占比近九成的院团,演员苦练四功五法、改良文戏武戏,每年活跃在500多场演出中,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的“时尚”。

  婺剧新貌,是当代中国青年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从三星堆考古现场的青年考古工作者,到“活化”古村落的青年古建修复师,再到国风国潮里的青年创作人才,探寻文化根脉、主动传承创新,已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自觉。

  青年人能够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巧妙结合,打开创新空间。以非遗为例,在乡村振兴一线,青年用新颖创意激发非遗活力,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带动了乡村发展。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遗赤水竹编90后传承人杨昌芹钻研技艺,创新推出竹编瓷器等一系列工艺品,直接带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177户、570人增收,竹编产业带动周边乡镇近3万人就业。在抖音平台,2022年非遗领域创作者近七成为青年,每天直播超千场;黄梅戏、花鼓戏等专业院团的青年人才纷纷登上“云舞台”,覆盖超300种戏曲,去年直播观看人次超25亿,场均3200人次。借由青年群体的创新热情和创造魄力,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时代光彩。

  传承需要创新,创新呼唤青年。青年群体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迸发的创造力,印证着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折射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成长在当代中国,广大青年一展身手的舞台无比宽广。期待广大青年以昂扬的朝气锐气,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