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成都大运会开幕。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穿越3000年时空,和空灵悠扬的古老石磬、灿烂温暖的蜀锦一起,以巴蜀文化特有的审美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美好气质。
几乎是同时,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通天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坛、鸟足神像等悉数亮相,一时观者云集,驻足忘返。这样的火热场景,今年暑期在全国各地65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呈现。那些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物,激活了蕴藏在亿万中国人心中那思接千载的家国情怀,一次次凝视中的古今穿越,一次次回眸间的似曾相识,贯通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历史之于国家民族,犹如记忆之于个人,丢失了历史,也就丢失了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依凭。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前总是人头攒动,一街之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游客同样络绎不绝,人们希望在这里找到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截至目前,全国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已超过1600家,一大批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为主题的展览,以物证史、以物叙事,让历史说话,彰显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后,全球网民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欣赏敦煌动画,对多个洞窟展开720°全景漫游。在距离大同数千里之外的宁波美术馆,3D打印版的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局部正在展出,利用数字扫描和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这个记载中国古代音乐人盛大演出的“音乐窟”将音乐会“开”到世界各地。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技术,“互联网+中国文物”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在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