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阅历里,见过乡村屋檐上的滴水瓦当,样式大都是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再稍稍观察可发现:这一小小的空间内,包含了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是实用性与美学的结合,因此成为中国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之一。
不承想,这次来福建晋江,在磁灶镇行走,我惊讶地发现,村落中许多古厝的屋檐上,尽是飞禽走兽形状的瓦当——当地人称之为滴水兽。随便进入哪个村庄街区,都可看见一座座质朴端庄的建筑上,点缀着一只只萌态可掬、又被叫做雨漏的滴水兽。这些滴水兽造型各异,有的龙口大张、身体盘曲、气宇轩昂,有的虎腿伸张、瞪眼张嘴、憨态十足,还有的是凤,或是鸾,或是鱼,口衔宝珠,昂首翘尾……看得人眼花缭乱。这种滴水兽为闽南建筑文化注入了别样特色,它们造型夸张、流畅,色彩鲜明、简洁,彰显了闽南的乡土乡韵之美。
滴水兽是以水和泥及其它材料,于烈火中烧结而成。原来,面积仅50多平方公里的磁灶镇,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向来以烧制陶瓷出名。同行的晋江文友告诉我,这里自西晋时就开始烧制陶器,到了宋代,该地的陶瓷制品名扬海外。这些年来,磁灶人继承祖先留下的制陶技术,专业生产建筑陶瓷,其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滴水兽正是诸多陶瓷产品中的一种,而且已成为一种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传统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装饰构件,滴水兽的作用可谓不小。它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侵蚀,可防水、排水,保护墙壁的洁净。至今,它仍藏于屋檐,隐于那一片片红砖厝和番仔楼中,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不过令我想不到的是,滴水兽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百余年时间。清末时期很多闽南人下南洋。他们艰苦奋斗,在南洋致富后回到家乡,修建家宅,随之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回国内。除了引进南洋的建筑材料外,更将中国古代建筑构建的风格进行延伸,这其中,尤其出彩的当数排水口独具特色的那群可爱的“小动物”。闽南本土的滴水兽正是在古瓦当滴水与西洋风情的启迪下诞生。
在一些闽南古厝的照片里我看到,每逢雨季,绵延的雨水从祥兽嘴中聚拢滴落。看着照片上那上下层叠、错落成群的滴水兽,那小兽吐水、雨水成线的壮观景象,我默默地想,这当中,流淌的是闽南人心底对家的牵挂和念祖恋乡的情怀。
为了更多地了解滴水兽,那天晚上,我专门去了千年陶乡岭畔村,拜访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人。这位老艺人祖祖辈辈以陶为生,如今磁灶镇遗留下来许多滴水兽的样貌模型,都是他太爷爷创作。当年他面对犁头锄耙有点拙手笨脚,倒是取土和泥学做瓷器时,才觉得拿捏有趣。他越干越喜欢,也因此技艺越发成熟,特别是在塑造粗陶各种形态上,常能将想象中的形状塑入泥中。久而久之,他越来越感到,那粗犷中的细腻、凝结中的流动,正是他心之所向,于是愈加反复打磨技艺。多年来,这位老艺人做出的滴水兽长于立意、善于构思,往往能从平淡里显出奇崛,很受当地人喜爱。
在老人家的橱窗里,陈列着他诸多精美的滴水兽作品。其中,活脱的金鱼寓意年年有余,可爱的狻猊代表迎福纳祥,拙趣的大象表示万象更新,麒麟则是麒麟送子的祥瑞,还有石榴等其它形状……细看,每一样作品都精益求精,没有半点偷工之处,因此也有了一直不变的质朴气韵、稳固品质。
随着闽南式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再加上现代排水系统的日益完善,滴水兽如今只用于古厝旧房的修缮。不过,依然有像眼前这位老艺人这样的坚守者,坚持创作,并以小型文创艺术样式,继续捏塑着神奇的滴水兽,传承着传统的技艺。我知道,他们是想让珍贵的滴水兽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留存于现代社会。
从老人家中出来,满街灯火闪亮。我边走边看着街边时而出现的红砖古厝,又情不自禁地朝着屋檐上那些滴水兽投去亲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