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内蒙古赤峰到辽宁朝阳的高速公路行驶,在红山区二道井子村附近,远远就能看到被巨大的白色气膜保护罩覆盖的遗址博物馆。
2009年,赤朝高速公路建设中,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包横亘在面前。为配合高速公路的修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组队进行抢救性发掘。从4月底正式开始,经过两个月的发掘,一座座由土坯、堆土抹草拌泥垒砌的单圈、双圈、双圈加院墙等形制不一的房址逐渐被揭露出来。四壁垒砌土坯的圆形袋状窖穴、层层堆砌加高的墙体、外围环壕等,都显示出较高的建筑技术和初步的城市规划。出土的生活、生产类遗物,展现出当时的种植、家畜饲养、制陶、玉石器加工技术、冶金技术等方面的发达。一个与中原夏王朝同属一个时代、遗迹保存相当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型聚落清晰呈现。
该地域东南部区域4组完整院落被揭开。由相互衔接的外院墙相连的院落内,每个院落又由两座房址组成,另有窖穴、方形小房间等储藏功能的建筑。由屋内至院内再至院墙外的道路连接起来的活动面的发现,使得聚落考古中一直以来较难解决的“共时性”问题获得真实证据。
房址层层叠压、不断营建逐渐形成高于地面的台城模式,与本地之前的聚落遗址中流行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存在较大差异,却与河南安阳后冈遗址龙山文化建筑技术、营建模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附属在外墙上的扇形、半圆形仓储性质建筑、大型的回廊和回廊中以短墙相隔来呈现不同功能的空间、院墙内以大小不同的房址和窖穴组成的院落式建筑,都显示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周边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以环壕与城墙相结合的防御方式、中心大房址及周边大广场,显示了聚落明显的功能规划。
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召开现场论证会,通过保留遗址、原地保护的决议,并会同交通部门、文物保护相关部门提出在不影响遗址本体安全的情况下,高速公路于遗址下方穿隧道而过。至此,该遗址最终得以完整保留。
之后,考古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开始就地进行初步的保护,部分遗迹予以回填,遗迹墙体进行了防止开裂、长草、长虫的试剂喷洒及加固工作。2015年,修建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提上日程。本着对外展览、遗迹保护以及环保的多重需要,最终决定以气膜为建筑材料建设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的主体场馆。遗址博物馆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发掘现场的面貌,为后续进一步发掘研究、土遗址保护、公众展陈等打下了基础。
如今,人们在博物馆内可以亲身感受4000年前古人修建的房屋、院落、窖穴、道路、城墙……考古工作者可以在这里进行实验室考古,用当时的材料复原远古建筑。二道井子遗址的原址保护、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运行,是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社会共识的见证。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