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网络强国?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
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
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强化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网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强化理论供给,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网站、公众账号、客户端等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让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强化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引导自媒体、互联网企业规范有序发展。积极引导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做到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本报记者 刘晓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劲松: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
立足长远,加强网信领域战略科学家后备人才培养。从国家重大项目成功实践中,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系统建设网信领域人才梯队,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等学校要围绕网络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加大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建设力度,积极探索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新范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层次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全面整合创新资源,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有战略目标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以完善的创新生态,推动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双向赋能。
(本报记者 龚相娟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天亿马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学沛:
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
建设网络强国,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自立自强、赋能发展、普惠公平,攻克短板不足,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
注重信息资源挖掘和利用,解决信息资源基础薄弱和利用不充分问题。要重视信息资源对网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将信息资源同劳动力资源充分结合,形成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支持力度,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通过加大对网信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国家间合作交流等,为信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企业和科研机构应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解决传统产业发展困境问题。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提升城市数字治理能力,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本报记者 姜晓丹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
依法管网治网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就要覆盖到哪里。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治网管网的能力,加强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面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加快网络法治建设。针对网络空间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跟上时代发展需要的法律,处理好长期性和阶段性、框架性和细密性的关系,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体系,处理好网络发展与网络安全、权利保障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关系。
提升网络执法效能。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利益链条。深入推进“清朗”“净网”专项行动,推进网络空间环境治理,着力营造良好网络法治环境。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法律保护、市场保护和监管保护多元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进一步发挥公益诉讼在打击危害信息安全犯罪、保护信息主体权益方面的作用。
(本报记者 吴 君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