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星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集中反映了两宋时期的思想智慧、志趣旨归和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特色。
“韵”,是宋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再现“宋韵”之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下浙江文艺工作者的追求。2022年7月,由中国美术学院王澍主创设计、充满“现代宋韵”的时代之作——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正式落成。这座坐落于良渚古城遗址旁的“文润阁”,壮观而典雅,极具韵味。正如王澍所说,该馆以“现代宋韵”为设计主张,以宋代园林为设计背景,借鉴了宋代绘画中“掩映之美”的美学理念,并通过“青瓷屏扇门”找到设计突破点。龙泉青瓷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青瓷屏扇门”借助青瓷的釉色与层次,成为一道雅致的景观——开如层峦叠翠,合如粼粼碧波,在山体掩映下,建筑俨然成为园林景观的点睛之笔。
“宋韵”,在当下正变得可观、可感、可体验。作为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的“开山之作”,20余年来,南宋德寿宫遗址历经4次较大规模考古发掘,不仅是我国少有的一处经过系统考古、完整揭示和深入研究的南宋遗址,也是一处集皇家宫苑和江南园林于一体的遗址。今天,这处在地下沉寂了数百年的遗址,终于“重见天日”。在原址上建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演绎着“不断生长的宋韵”。博物馆通过近4600平方米的遗址露明展示、地表模拟和形象复原(立体)展示等形式,对宋韵建筑形态进行现代阐释和活化利用。3D互动装置、动态长卷、数字投影、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更让遗址“复活”。观众可在考古遗址、南宋景观与虚拟场景间来回转换,沉浸式体验南宋建筑、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建成,被视作“向800年前宋式美学所作的一次致敬”,开放至今仍一票难求。
从宋画中更易读懂宋韵。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早已植入中华文化传统,也是宋韵文化最直接的视觉呈现。今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之“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展览,汇聚多地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件(组),其中“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的作品,首次齐聚杭州公开展出,呈现了宋韵文化在丹青世界里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意义的一次积极阐释。展览一开幕便观者如云,以致不得不增设周末夜场。
这是一场充满了浙江元素和中华文化基因的展览。美术馆方厅“浙水敷文”板块,呈现了南宋以来文人精神及江南文化对中国书画发展起到的独特作用。在展厅中堂,首次离开云南省博物馆展出的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图》,通过散点透视的观看方法,以中国画家独到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呈现“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理念。在圆厅“湖山信美”板块,以杭州和西湖为中心展开的历代书画创作,展现了南宋以来杭州地区尤其是西湖的湖山风光作为艺术主题的持久魅力。在这方丹青世界里,800年前的烟火气和文化密码清晰可见。艺术家的笔下,不仅勾勒出时代之景,还蕴藏着生命的价值以及艺术图像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建构。
从一方山水到一方建筑,从一座宫殿到一场宋画展览,千年宋韵,逐渐变得清晰,衔接起古与今的浩瀚时空,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