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科技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谈)

冯 华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7日   第 19 版)

  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宣布,今年将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前移资助关口,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生支持力度,试点优秀本科生资助,探索设立杰青基金延续资助项目,构建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强化科学基金的人才和团队培养功能。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资助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项举措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科技竞争正在向基础前沿前移。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成果丰硕。但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要求相比,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

  可着力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精准选拔、贯通培养机制。青少年时期是发现兴趣、树立志向的关键阶段,选拔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中学生作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符合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前不久,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包括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倡导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进行因材施教等。将这些举措落实落细,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式培养模式,搭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多元化培养平台。

  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育,可重点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全链条长周期培养机制。基础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多重大科学发现需要较长时间积累才能取得突破。这决定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要符合科学规律,既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智慧,也要为人才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例如,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中,可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多渠道、多阶段、多方式选拔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积极构建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针对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及需求,提供长周期的培养与支持政策等。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在遵循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尽快构建和完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等机制,通过多阶段、多方式精准识别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质的“优秀苗种”,将有助于更多基础研究人才涌现,进一步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