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3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

跨越山海奔共富

本报记者 宋豪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30日   第 18 版)

  “请问到信用社怎么走?”

  “向前走,在右边。”

  这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塘塘合作”普通话实训基地课堂上的情景对话练习。

  “理塘县旅游资源丰富,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我们发现,当地群众普通话不好,影响文旅产业发展。”叶小明是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长,理塘县委常委、副县长。2021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开启,浙江结对帮扶四川68个县,钱塘区对口支援理塘县,两地地名都带个“塘”字,因而被称为“塘塘合作”。

  扶智先行。2021年,工作队到理塘县后不久,就在当地培训、推广普通话。经过培训学习,23岁的丁真曲达成了一名景区讲解员,月工资4000多元。跟外地游客的交流,让丁真曲达开阔了眼界。2021年底,他在老家日戈村开起了民宿,“8间房,满客时一天能挣1500元。”

  消费帮扶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抓手。今年2月,“塘塘合作”消费帮扶产品品鉴选购会在杭州召开,萝卜干、牦牛肉、酥油茶等理塘特色农产品签下不少采购订单。

  钱塘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一轮对口支援以来,通过打造“塘塘”数字电商直播示范基地,依托“塘塘”农文旅产品推介会、浙川对口支援消费帮扶进机关等活动,钱塘区已助销四川农牧产品超过1亿元。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驻川工作组组长王峻告诉记者,“我们发挥浙江的市场优势,帮助建起了牦牛、茶叶、花椒等一批专业市场,同时发挥电商平台优势,让更多的四川土特产走向大市场。”

  跨山越海,携手前行。一条“塘塘合作”牦牛皮带、一片安吉“白茶一号”、一头“南浔入川”湖羊……一个个“造血”产业落户巴山蜀水,见证了浙川之间绵长情意和协作硕果。

  理塘县禾尼乡“塘塘合作”牦牛产业园里,牛舍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牛儿正悠闲地吃草。

  牦牛产业是理塘县传统产业,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解决理塘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钱塘区工作队帮助建立起“园区+企业+集体牧场+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草地流转、园区务工、牦牛代养、资产入股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和牧户连接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村合作社可以把牦牛集中托管给园区养殖,每年获得500元/头的固定分红,牦牛出栏后再按比例分配收益。禾尼乡禾然尼巴村合作社托管了160头牦牛,全村285户牧民去年分红24.8万元。园区科学饲养,牦牛经过6个月育肥、体重达到400斤后出栏,比传统的养殖周期大大缩短。

  王峻介绍,2021年以来,浙江省累计选派155名干部和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川挂职帮扶,安排财政资金66.1亿元,落实对口支援项目1643个,“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体系,以更高标准推进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更多成果。”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