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来信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莫让虚假摆拍扰乱网络空间(百姓关注)

本报记者 郑智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6日   第 06 版)

  “游客手机掉西湖被要1500元打捞费”“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近日,这些话题登上网络平台热搜,引发热议。然而,没过几天,权威部门就发布辟谣消息,确认这些视频均系自媒体创作者“摆拍”,目的是为了吸引流量。虚假摆拍乱象的背后是对流量变现的不当追逐,记者采访了部分短视频行业从业者、短视频用户和专家学者,调查了解虚假摆拍短视频为何屡见于网络空间。

  以“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短视频为例,视频发布后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经公安机关调查,此视频系当事女子摆拍,目的是为吸引关注。“看到标题后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意外和气愤。但了解真相后,又对拍摄者感到气愤,觉得自己的同情心又一次被消费了。”吉林长春市读者张女士说。不少网友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为了流量无底线”“将公众的善意变为自己的生意”。

  近年来,一些哗众取宠的虚假摆拍频频出现。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黄楚新认为,虚假摆拍短视频通过伪造事实、编造故事或虚构场景等手段,引起公众强烈情绪波动,误导公众对事件、人物或问题的认知。更有部分短视频以故意制造恐慌、混乱或煽动仇恨情绪为目的,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破坏。

  “短视频行业通常是有流量才有收入。现在短视频行业创作门槛较低,竞争激烈,要想获得更多关注,需要创作者们不断更新内容。但有的创作者为了短期流量挑战公序良俗,虽然火了一时,最终往往得不偿失。”某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针对如何吸引用户关注,短视频行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内容生产模式。部分短视频账号会在内容创作、人设营造等方面花不少心思,其内容通常会经过策划设计,但为了长期运营,有的也会标注“剧情演绎”或是在简介中说明。

  “我们在进行视频创作时通常会在剧情中设计能引起关注,或引发公众情绪共鸣的点,部分创作者为了更夸张的效果,会故意模糊作品性质,将精心设计的夸张剧情伪装成真实发生的事件。”业内人士介绍,部分自媒体或者机构还会通过刻意打造虚假“正能量”人物,或是靠故意卖惨等短视频内容来换取观众的共情,消费观众的同情心和善意,获取流量后进行商业变现。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全面清理通过伪造场景、编撰细节、虚构经历等手法摆拍制作的导向不良、误导公众的短视频。同时,部分短视频平台上线新规,规定创作者制作、发布虚构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等相关字样。如作品因未显著注明“系演绎”“系虚构”等字样,致使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产生误解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平台将对发布账号给予全面禁言直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

  “虚假摆拍短视频的治理需要有关部门、平台、媒体、用户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黄楚新建议,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短视频平台需要落实审核责任,通过完善规定、优化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治理相关内容。同时,还可以强化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虚假短视频的举报和反馈,建立方便用户举报的渠道和机制。监管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响应用户的举报,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向用户反馈处理结果。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