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循环利用再生水
吉林省长春市 文水声
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明确了首批纳入试点范围的19个城市。这项试点工作对于提高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引领我国各地挖掘污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指的是达标排放的尾水经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措施进一步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产、生态、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北京,新凤河流域通过人工湿地提质、再生水生态补给,河道植被覆盖度由10%提升到40%,鱼类、鸟类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在山东聊城阳谷县,污水厂尾水排入人工湿地净化后,供工业企业使用,每年可少引黄河水15%。各地的实践表明,再生水循环利用,既能减少工业企业用水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又能降低污染排放量,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既要加强部门协同,统筹相关设施规划布局、建设改造和运维管理等任务,也要注重规范管理,加强监测监管,保障用水安全,还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解决再生水循环利用中的技术难题。因地制宜、凝聚合力,充分发挥制度、市场、技术等作用,再生水循环利用将更好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改造设施,方便残疾人出行
北京市朝阳区 许 柚
配备上车服务按钮,安装伸缩踏板,设置轮椅停放专区……近年来,福建厦门积极开展公交车和公交场站无障碍设施改造,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
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是他们正常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在广东,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不断优化二号航站楼洗手间、盲道、服务柜台等无障碍设施设备,打造有温度、有爱心的无障碍出行服务;在湖南,长沙南站在高铁站与地铁站、公交站、磁浮站之间建立残障旅客联动机制,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充分考虑残疾人需要,注重细节设计,不断提升无障碍设施便利化程度,完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才能更好满足残疾人出行需求。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各方力量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把残疾人的困难和期盼装在心里,在日常生活、考试就业、体育健身、医疗康复、融入社会等方面打造无障碍环境,定能助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