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0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展现文化遗产保护新气象(新语)

杜晓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9日   第 11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的创新、文明的开创,离不开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仅为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启示与情感动力,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

  回顾过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变化中创新进取,积累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经验的保护观念、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存在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相对滞后、管理体系顶层设计联动不足、学科体系(群)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总结摸索出一套立足中国国情、兼具国际视野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凸显作用,并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借鉴。

  以理论体系建构与管理制度完善引领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第一,深化文化遗产价值与理论研究,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据。必须站位于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以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为重点,让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助力国际文化遗产理论的发展。第二,加快完善文化遗产管理的顶层设计,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要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统筹协调平台和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构起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解决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难题;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从阐释体系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化遗产转化路径,突破以往行政区划和遗产类型的壁垒,以系统性的视角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播”的解决方案,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化合作,围绕人类文明重大主题与使命,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的多形式对话,共同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和交流,为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提供智力支撑。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形成全球文明的对话网络和情谊纽带;从学科建设上,建构我国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培养新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复合型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研究者要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精神中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贡献。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