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今年,洛阳市偃师区豫剧团迎来演出高峰期。元旦起,平均每月演出35场,最多时每天有3场。
10多年来,偃师区豫剧团先后有10部戏登上央视戏曲频道。这在县级豫剧团里,并不多见。
晃着帽翅、甩着小辫,动胡子、耍扇子、挽袖子……唱腔响起,台下掌声和喝彩声不绝于耳,这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陶泉乡的演出现场。台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豫剧团正在演出豫剧《七品芝麻官》。
今年,洛阳市偃师区豫剧团迎来演出高峰期。元旦起,平均每月演出35场,最多时每天有3场。《假婿乘龙》《程婴救孤》《唐知县放粮》等剧尤其受欢迎,每次演出,老戏迷都点名要看一位丑角的戏。
这位丑角,便是洛阳市偃师区豫剧团名誉团长王艺红。
“我是冲着王艺红来看戏的,他扮的丑角很有味道”
在河南,省里有豫剧院,不少地级市也有豫剧团。县级豫剧团的观众和市场在哪里?
从《假婿乘龙》《拾女婿》《七品芝麻官》到《山妞》《三愿意》《唐知县放粮》,10多年来,偃师区豫剧团先后有10部戏登上央视戏曲频道。这在县级豫剧团里,并不多见。
这与国家一级演员王艺红密不可分。王艺红专攻豫剧牛(得草)派艺术,他在《做文章》中饰演的公子徐子元、在《拾女婿》中饰演的80岁老汉姜老哏,恰到好处、妙趣横生,很受当地百姓欢迎。
“我是冲着王艺红来看戏的,他扮的丑角很有味道!”观众说。
鲜为人知的是,以丑角成名的王艺红,是半路改行当的。
1968年4月,偃师豫剧团决定招收一批学员。两天时间里,就有上千人报名。层层筛选,不到20人被录取,其中就有王艺红。
下腰、压腿、踢腿、跑圆场……对初学者来说,练功枯燥又苦累。一段时间后,有的孩子吃不了苦,回家后不再回来。王艺红咬牙坚持,每天苦练,练就一身文武小生本领。
《穆桂英下山》中的杨宗保、《三请樊梨花》中的薛丁山、《假婿乘龙》中的知府胡进……1985年,王艺红不仅开始演主角,还担任偃师豫剧团的业务主任。1987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业务副团长。
王艺红并不满足。“那时,我演的角色效果不错,但要赢得观众的掌声很难。而我以丑行扮演《假婿乘龙》中的知府胡进,一场戏下来掌声不断。”学演丑行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动。“学好丑角,给观众带来更多欢乐,岂不更好!”很快,王艺红下定决心,学演丑行。
20世纪70年代末,由谢添导演拍摄、由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主演的戏曲电影《七品芝麻官》轰动全国。影片获得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唱词流传至今。1987年,王艺红正式拜牛得草为师,艺名“牛小草”。
“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中取乐,乐中回味,追求艺术完美”是牛派艺术精髓。拜师后,王艺红接连排了《七品芝麻官》《三愿意》等几部大戏,豫剧团红火了起来。
“年轻演员需要鼓励,他们缺的就是推上舞台的那一把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戏曲观众流失,县级豫剧团的生存面临挑战。1991年,偃师文化局从豫剧团内部选任团长,王艺红“临危受命”。
“偃师区豫剧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的城关剧戏,我有责任把百年老团带好。”王艺红深知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看到不少演员辞职改行,王艺红忧心如焚:“要为豫剧留住薪火。”大家集思广益,办戏校,为豫剧团培养演员。1991年10月,偃师豫剧团戏曲学校在偃师缑氏镇扒头村开学,首批招生50人。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跟随豫剧团演出,边实践边学习。
豫剧团办戏校的路子走对了。当年从豫剧团戏校毕业的学生霍新霞、刘伟强、董冰峰、李昆峰,已成了团里的骨干。“我那时年龄小,喜欢唱戏,在学校里积极练功。仅一年多,就被招收到团里参加演出。”霍新霞是豫剧团戏校首批学生,至今记得团长的教导:“演戏要琢磨人物形象,要用心把每个角色演好。”
一次演出,霍新霞临时接到任务,饰演戏中的钱氏,她心里没有底。“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演好,你平时那么努力学戏,不就是为了在舞台上展示吗?”上场前,王艺红的一番话,给霍新霞吃了定心丸。
“年轻演员需要鼓励,他们缺的就是推上舞台的那一把力。”王艺红知道年轻演员需要什么。
在乐队中,司鼓相当于指挥,司鼓的好坏,直接关系戏曲演出的成败。李昆峰10岁进团学戏,王艺红看他性格沉稳,让他学司鼓。现在,李昆峰担任豫剧团司鼓,已成为优秀的乐队领队。
当上团长后,王艺红自己更加刻苦训练。1994年4月,全国豫剧名丑大赛在河南新密举行。参赛者大都是省、市级豫剧团小有名气的丑角演员,最终,最年轻的王艺红获得了第六名。
2001年,王艺红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剧团名气大了,演出也更受欢迎。2006年,豫剧团接到任务,要排演一部豫剧现代戏《山妞》。当时团里正困难,演出减少,经费紧张,但全团人有同一个念头:困难再大,都要把这出戏排出来!在相关扶持资金到账之前,人人出资,短短两天就筹集到19万元。闭门排练几个月,从清晨练到天黑,每一天,大家都沉浸在创作的快乐里,没有人叫苦叫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河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山妞》一举夺得戏曲类第一名,并斩获第十九届“田汉戏剧奖”。
“在台上认认真真演戏,在台下堂堂正正做人”
成名成角了,省级、市级豫剧团纷纷向王艺红发出邀请,但都被王艺红婉拒了。
“偃师的父老乡亲和团里的同志,对我太好了!我离不开偃师,说啥也要为团里做点贡献。”王艺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4年春节,豫剧团在偃师高龙镇郭屯村演出。正月十四晚上,夜场戏结束,正当人们沉浸在梦乡时,突然刮起了大风。电线短路引燃了舞台幕布,又引燃了剧团戏箱。待到睡在舞台上的工作人员发现,火势已无法控制。剧团人员和当地村民纷纷赶来救火,而这时,舞台已被烧去大半。
得知此事,当地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很快,团里收到财政拨款20万元,仅10天时间,就购置了新戏装和演出设备。正月二十五,豫剧团的锣鼓声在乡间舞台响起。
“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了豫剧团重生的机会,我们铭记在心,一直努力用精彩的演出回报社会。”王艺红说。
现在,偃师区豫剧团有60名职工,其中有30名演员、15名乐队成员、15名舞美成员。现任团长李昆峰算了一笔账,全团上下每年需要450万元收入才能维持运转。“只有多演出,团里的收入才能增加,演员的工资才有保证。”不再担任团长的王艺红,心里放不下豫剧团。谢绝了外地的高薪聘请,他要和全团一起往前走。
如今已成为偃师区豫剧团党支部副书记的霍新霞难以忘记,2015年12月,第九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举行,团长王艺红甘当绿叶,在他的帮助下,霍新霞获得大赛银奖。
“在台上认认真真演戏,在台下堂堂正正做人。”在豫剧团党支部书记王书利看来,王艺红的带动,让全团上下亲如一家。
“我从电视上看过偃师豫剧团的演出,觉得这个团演员配合得好,演出水平高。”现任副团长王宁2003年毕业后放弃回新安县老家的机会,来到团里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她觉得:“团里的风气很正,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豫剧团现有10余位男演员和10余位女演员,形象好、嗓子也好。此外,王艺红还收了多位弟子。“我们是偃师百姓的豫剧团,要一直为百姓多演戏、演好戏!”谈及豫剧团的未来,王艺红信心满满。
版式设计: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