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心田

张 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30日   第 20 版)

  “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张藜、任福君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通过质朴的文字和精美考究的画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将科学家故事、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融为一体,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心田。

  

  科学史学者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科学家的人生旅程,又能以怎样新颖有趣的方式走入孩子的心灵?在策划和推动“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出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这样的思索。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以深入挖掘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保存宝贵史料并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为目标,10多年来,已经采集了600余位重要科学家史料,收集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档案。随着采集工作的推进,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学术团队也积极融合传媒力量,推出了“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科学家传记丛书等。

  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面对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广大少年儿童。从承担采集工程以来,我们就有一个愿望:基于采集工程的学术成果,为中国孩子量身打造一套科学家传记绘本——如果能够给孩子们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在他们心里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为孩子们树立榜样,那该多好!

  这就是创作出版“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的缘起。

  虽然定位为童书,但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确了要以做学术的态度来做这套书,既要充分利用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又要尽可能实现史料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统一。在绘画上,我们选择偏写实、有质感的画风,让绘者利用丰富的科学家图片和影像资料,以生动笔触带领孩子们回到科学家的成长时代。在文本上,童书特别是绘本创作字数虽少,难度却不小,要充分考虑到小读者的阅读喜好和审美接受特点。为此,我们找来科学家传记,反复阅读学习。图书编辑还邀请儿童文学作家、绘本创作者、阅读推广人等为作者进行创作培训。为确保阅读流畅性,图书正文内容重在讲故事,在书后我们用一页纸篇幅对相关术语进行集中解释。为拓展小读者对传主的认知,每本书后面还增添人物小传并制作简要年谱,清晰明了,方便阅读。

  幸运的是,这套童书得到科技界许多前辈的大力支持,拥有权威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把关。曾担任吴征镒院士助手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吕春朝,为《植物的好朋友:吴征镒的故事》写下长达几千字的审稿意见;同样来自中科院、曾多年致力于《竺可桢日记》整理工作的李玉海,在《为大自然写日记:竺可桢的故事》的稿件上一一标注详细意见;梁思礼院士的女儿梁红及他的原秘书杨利伟、航天科普专家田如森耐心与团队讨论、沟通,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提供支持帮助……他们一以贯之的严谨认真,也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

  正如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读后所言,这套绘本所讲述的老一代科学家“少年立志,长大成才,奉献科学,一生精彩,堪为师表”。我们创作出版这套书,也是为了向这些科学家致敬。通过质朴的文字和精美考究的画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将科学家故事、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融为一体,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心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科学史在这些领域大有可为。借由“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的出版,我们也希望探索出学术研究与科普成果良性互补的有效路径,鼓励更多科学史学者拓展领域,用心创作更多元化的科普作品,在科学普及、科学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期待未来有更多专家学者投身科普,用好作品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作者为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