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际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28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用画笔增进阿中友谊(创作者谈)

尼扎尔·达希尔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8日   第 07 版)

  图①至图⑤分别为达希尔的作品《湖》《白桦树》《风景(其一)》《黄山》《风景(其二)》。
  图片均由尼扎尔·达希尔提供

  图为黎巴嫩巴勒贝克古城。
  图纳特摄(影像中国)

  前不久,我和50多位一同参加过“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艺术家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分享10余年来访华采风的收获和感悟。习近平主席复信鼓励我们创作更多体现中阿友好的艺术佳作,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这是一份无比珍贵的荣誉,也是对我艺术创作的极大鼓舞。

  中国绘画滋养艺术创作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独立的美学体系。许多阿拉伯国家民众都对中国绘画深感兴趣,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绘画大师的作品广受欢迎。很多研究中国画的阿拉伯艺术家也非常重视吴道子、王维、李唐、董其昌等画家的作品。王维的作品体现出中国文人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创作传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非常喜欢中国当代画家李可染。在我看来,他的《万山红遍》尤为经典,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色彩运用,无不展现出画家的卓越才华。这幅作品以峭壁悬崖为背景,以瀑布、溪流、屋舍等为中景和近景,以红叶为主题,展现了秋日色彩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壮阔。

  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不仅深深吸引着我,也广泛吸引了各国艺术家。黎巴嫩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们就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拓展艺术视野与创作思路。这种跨越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在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也有助于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和阿拉伯绘画各有独特且丰富的创作传统与文化蕴藉。中国绘画讲究笔墨运用,注重表现天人合一的和谐,追求自然之美,善于营造抒情意境。阿拉伯绘画重视颜料,更强调几何美感和装饰性,追求华丽效果,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服装装饰,成为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绘画,是在留学俄罗斯期间。当时,我在学院图书馆无意间发现一本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册,其中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令我印象格外深刻。自此,我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一探究竟的热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绘画艺术讲求意境,即在表现客观事物基础上,注重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余韵悠长,这种艺术风格打动了我。比如,中国山水画虽以山水为题,实则不仅表现大自然的神韵气势,也传递出作画者的精神气象。同样,中国花鸟画以花鸟为题材,寥寥几笔不仅令花鸟之美与灵动之势跃然纸上,也流露出画家对天地间生命的喜爱和赞颂。

  我曾尝试用中国宣纸和毛笔画画,那是十分有趣的创作体验。与我熟悉的阿拉伯传统绘画材料相比,中国宣纸质地非常柔软,毛笔笔触十分细腻,这种柔软与细腻之感我几乎从未触及。通过具体创作,我还发现,使用毛笔需要特别的手法,笔尖湿度、用笔力度都会影响线条的质量和表现力。这份不同寻常的体验让我对中国书画传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与认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绘画的学习和理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的艺术创作。我尝试在作品中借鉴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敬意。例如,在创作《日落》时,我希望营造出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意境,因而没有一味追求描摹落日本身,而是以花草身披霞光的景象烘托出熔金时分的静谧氛围。在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这种如诗的画境,正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推崇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相信,伴随我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与理解不断加深,我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阿中艺术精华,成为阿中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

  用心用情推介大美中国

  2011年,我第一次前往中国,受邀在宁夏举办展览。许多当地儿童来欣赏我的画作,他们纯真的笑脸至今仍浮现在我眼前。对我来说,这份创作者和欣赏者间的互动异常珍贵。

  至今,我已7次到访中国。我多次参观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例如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和部分省市美术馆,近距离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真迹,进一步把握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与传承流变。在与中国同行的会面中,我们相互交流艺术成果与创作理念。一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将传统水墨画和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颇具个性的作品,令我深受启发。在中国期间,我欣赏了大江南北的优美风光,多次登上长城,数次参观留存至今的中国古代建筑,这些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与热情。

  这些在中国的宝贵经历一一留在记忆深处,悄然影响着我的创作。比如,我的画作变得更加透明,晶莹的绿成为重要元素——我在中国壮阔的自然景色中发现了这抹绿,深深为它的美丽和力量所感动。我曾被日落时的红色灿烂晚霞和金色壮丽夕阳震撼,太阳西沉后,我在画布上用油画颜料表现夕阳的余晖和云层的柔和色调,画面散发着柔和宁静的气息;我也曾被东方地平线上铺满的朝霞打动,大胆用色,拓展景深,描绘缓缓升起的朝阳为世界注入蓬勃活力的景象。

  中国黄山令我着迷,它有着气韵万千之美。创作《黄山》前,我仔细观察山体形态和四周景观,感受它的气息和灵魂。在创作过程中,我注重体现黄山峰峦叠嶂、石壁险峻、云雾缭绕等特点,力求通过中国画特有的写意笔法,表现黄山之雄奇壮美带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满足。这次创作令我对中国文化气质和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令我更加热爱中国。如果再画一次黄山,我会侧重使用阿拉伯绘画技法。比如,在手法上,我会运用丰富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会使用金粉、银粉等材料来表现光影变幻;在构图上,我会采用阿拉伯绘画常用的对称性和反复性来表现黄山的壮美。

  在访问中国的旅途中,以及返回黎巴嫩后,我完成多幅和中国有关的作品,其中《风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我将自己的情感和灵感融入作品,期待观赏者也能感受到大美中国——我用手中的画笔,向中国致敬。

  有限的访问只能触及悠悠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一角。我们应该广泛地阅读中国、感受中国、理解中国。跨越文化的艺术交流对艺术家助益甚大,接触并了解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可以丰富视野,创作出更具创意和包容性的作品。跨越文化的艺术交流也能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误会与偏见,促进友谊与和平。未来,我会更加重视以中国为主题开展艺术创作,通过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为促进阿中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为黎巴嫩艺术家,本报记者黄培昭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