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到今年6月,西部与中部非洲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将达到10年来最高水平,危机还将蔓延至其他非洲沿海国家。据预测,到2030年,非洲将有4.33亿人面临粮食不足状况,占全球饥饿人口一半以上。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全球极有可能无法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在2030年前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目标。
相关研究指出,造成非洲粮食不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区冲突、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极端气候事件以及不断上涨的粮食和燃料价格等。以苏丹为例,由于苏丹多地近期发生激烈武装冲突,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未来几个月该国面临严重饥饿的人口将增加200万至250万,未来3到6个月内该国基本食品价格将上涨25%。
目前,非洲有30多个国家是粮食净进口国,货币贬值和高通胀率导致粮食进口费用持续上升。非洲地区抵御气候灾害能力较弱,去年10月以来,非洲之角地区遭遇40年来最严重干旱,粮食产量大幅下滑。今年的两次热带气旋过境以及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马拉维和赞比亚等国遭受的洪灾,也导致农作物减产。
世界粮食计划署西非区域主任克里斯·尼考伊表示,非洲迫切需要在农业领域扩大投资,同时加强社区和个体抵御粮食危机的能力。从2014年开始,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尼日尔、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启动“复原力活动”倡议,以恢复自然资源、进行土地修复、增加农业收入等,目前已恢复超过23万公顷土地。世界粮食计划署还通过气候风险保险为西非国家受灾民众提供援助。2019年以来,6个非洲国家的约480万人通过该保险获得援助。
非洲开发银行出台“非洲农业转型技术”计划,覆盖30多个非洲国家的涉粮部门,旨在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帮助非洲挖掘农业潜力。该银行还推出一个15亿美元的紧急粮食生产设施项目,帮助提高作物产量,应对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今年1月,第二届非洲粮食峰会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办,峰会通过了《达喀尔宣言》,强调非洲各国应增加农业投资、制定更强有力规划、加强行动和监督等,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埃塞俄比亚、卢旺达、摩洛哥等国纷纷制定国家农业转型计划,力推农业现代化。
中国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不仅提供粮食援助,还成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农业人才培训,分享农业技术,帮助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中国在布隆迪试点建设的杂交水稻减贫示范村项目帮助4个村庄的全体村民脱贫,之后该模式在布隆迪国内不断推广,惠及2.25万人,户均年增收1340美元。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表示:“中国利用农业技术助力精准扶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有益启示。”
(本报开罗5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