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农业文化遗产类型中,药材是既普遍又特殊的一类。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都能见到药材的身影。我国有悠久的药材种植和使用历史,此类遗产资源更为丰富。
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纯药材类项目有6项,分别是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系统、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湖南龙山油桐种植系统、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系统以及吉林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此外,我国还有50余项药食同源类项目,涉及枸杞、杏仁、桑叶、麦芽、葛根、姜等数十种作物。如果加上一些待申报的项目或省级项目,这个数量还会更加庞大,如浙江武义的灵芝—铁皮石斛栽培系统、浙江东阳的元胡种植系统……它们都是巨大的宝库。
近年来,传统药材作为重要的医药科学资源,受到普遍关注。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屠呦呦院士带领团队从传统药材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在全球的受益者累计多达数十亿人。用青蒿素类复方药加服小剂量的伯氨喹治疗病人以阻止疟疾传播的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和推荐。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传统中药材对现代药学的贡献。
对三七的研发制药也是一个成功案例。三七别名山漆、田七,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据推断,其使用历史已有3000余年。有资料记载,云南名医曲焕章创制出了白药,其主要成分就是野生三七。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三七中发现一种具有止血性能的氨基酸,命名为三七素,后来广泛应用于现代制药。
党参是一种桔梗科植物,得名于山西上党,即今天的长治市。《范子计然》中提到“人参出上党,状类人者善”,《石勒别传》有“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的记载,说明“上党人参”或许已有1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生长在长治市壶关县紫团山参源沟的紫团参,自古就是医家处方上的重要药材。也有专家认为,当时的“上党人参”与如今的党参并不相同。目前,壶关党参栽培系统正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除了生产药食同源产品,药材类农业文化遗产还能营造康养环境,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并有机会产生更大影响,成为继茶文化、稻作文化等之后传播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媒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健康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对药材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