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何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让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乡亲们的幸福生活?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石家庄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
党建引领树新风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要持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产业推动、制度建立、村民参与、榜样带动等,不断培育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培育文明乡风,制度建设是关键。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从党员干部抓起,严格制定党员干部工作条例,严格规范党员干部言行,促进党员勇担当、有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群众跟着支部走,乡风跟着党员学,不断为农村塑形铸魂。
推进文明乡风,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借助“农家书屋”等平台,组织党员队伍积极开展读书、送书等活动,吸引村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成立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等,做好文明乡风宣讲工作,引导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和文娱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生活,让文明新风吹进村民心坎里。
(本报记者 邵玉姿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
改善乡村文化供给服务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聚焦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文化供给,把完善服务体系、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效作为主要任务。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布局,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整合优质资源,深入推进“戏曲进乡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持续开展“村晚”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农村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各地重点打造、反映乡土风貌的优秀作品深入基层巡演,把百姓的文艺演给百姓看,让赛事活动成为群众的文化盛事。
精心培育基层文化队伍。将送文化与育人才相结合,重点面向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文艺团队开展培训,引导带动社会力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繁荣文化中当主角、唱大戏。
(本报记者 白光迪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朔州朔城区上沙塄河村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占军:
涵养传承优良家风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好的家风是加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运用好宣传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将良好家风内化于心。推进市、县(区)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镇(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发掘建设各地民俗文化园、家风馆等,开展各类家庭教育公益活动,打造家风体验平台。以村、社区为单位,筹建“家风展示馆”“家风廊”,举办“红色家风读书分享会”“寄语家书”“我的家风故事”等活动,为广大家庭提供优良家风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细化村规民约,以村风带动家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竞赛”等活动,将孝敬老人、参加集体劳动、维护环境卫生等村规民约细化为评选标准,促进良好家风的“比学赶超”。打造以“孝德”为主题的亮化、彩绘工程,组织“好婆婆”“好媳妇”评比,带动形成广大村民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
(本报记者 乔 栋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祁美文:
积极推进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实现方式。要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聚焦“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推动移风易俗。
以破除陈规陋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新风为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破除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虚荣攀比、封建迷信等陈风陋俗,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社会风尚,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形成乡村和谐、崇德尚善、文化繁荣、婚俗节俭、文明治丧的良好社会风气。
党员干部带头,乡镇(街道)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负责、驻村干部包组负责、村组干部包片开展监管,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受理处置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问题线索。联动管控治理,设立举报电话,常态抽查经营主体,运用宣传教育、安全监管等措施,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本报记者 刘新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