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万余人次。
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中华传统文化一向推崇对劳动实践的认同、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对劳动文化的传播。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他们为榜样,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每位劳动者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奏响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劳动者之歌。
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镌刻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发展的光辉历程。翻开新中国的史册,一大批爱岗敬业、忘我奉献的劳模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个平凡却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埋头苦干、忘我奉献的劳动者,一砖一瓦建设起社会主义雄伟大厦。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万余人次。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党在苏区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40年代,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新劳动者运动”,涌现出“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等先进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在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出“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等劳动模范。改革开放后,“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劳模评选更强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邓稼先、陈景润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与科技工作者塑造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劳动模范新形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模评选的方式更加科学、标准更加合理、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日趋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劳模评选呈现“百花齐放、光荣绽放”的繁荣局面,高凤林、巨晓林、邹彬等一大批镌刻着新时代印记的模范先进人物持续涌现。在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已高达71.1%。“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鼓舞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如今,劳动模范能创品牌、能拿大奖,一间间“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让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大国工匠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
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带动全社会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本报记者易舒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