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我国迎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

谱写飞天梦想新篇章

本报记者 冯 华 刘诗瑶 李俊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5日   第 05 版)

  核心阅读

  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小小“嫦娥石”为中国再添“太空印记”,“羲和”“夸父”双星逐日,“句芒”就位助力低碳减排……一个个非凡成就,记录着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共同铸就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航天征程。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面向未来,中国航天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

 

  西柏坡、周庄、杨柳青、古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将永久印刻在火星上。

  4月24日,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这份彩色影像图由“天问一号”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处理而成。借助影像,科学家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火星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天问一号”获取的科学探测数据,为人类深入认识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问天,问月,问星河。我国航天发射次数2022年达到64次,再创历史新高,重大航天工程成就斐然。中国航天人努力拼搏、踔厉奋发,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出飞天梦想的新篇章,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中国航天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此时,距离地球400公里的浩渺太空中,“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正在遨游苍穹,3名中国航天员正置身其中执行各项科学任务。每隔90分钟,这个人类航天器就会从我们上空飞过。

  “天宫”梦圆,铸就中国航天的时代丰碑。就在去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30年;今年也是国家航天局成立30周年。两个30年,见证着中国航天的不凡历程。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为代表,回望过去一年,我国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正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小小“嫦娥石”,映照大梦想。2022年中秋节前夕,我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中国再添“太空印记”。

  “羲和”“夸父”双星逐日。去年,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创下多个国际首次,已观测到上百个太阳爆发活动。“夸父一号”开启探日之旅,成功发射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这两颗探日卫星各有侧重,将共同提升我国在世界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成立,助力深空探测事业行稳致远。“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深空探测实验室执行主任关锋介绍,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一年来,实验室紧紧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支撑探月工程与行星探测工程实施,在月球、行星及小行星、太阳系边际探测等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引领未来深空探测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分专项构建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骨干网,遥感应用服务中国,惠及全球。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我国天地一体化的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在轨工作卫星位列世界第二,在国土、测绘、环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句芒”就位,遥瞰祖国绿水青山,助力低碳减排;商业航天捷报频传,谷神星一号、天龙二号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推动智慧城市、太空育种等新业态发展……一个个非凡成就,记录着这一年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共同铸就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航天征程。

  叩问苍穹,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这是2023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今年主题意在秉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倡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格物致知,不断探索宇宙奥秘。

  过去一年,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多次开讲,中国航天员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些妙趣横生的太空授课,在亿万青少年的心中种下科学和梦想的种子。

  天宫梦想成就于璀璨星河,闪耀出更广更远的光芒。几天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天地对话”展开。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多名青少年代表,和此刻仍在太空执行任务的中国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连线对话,旨在激励青少年朋友热爱航天事业,携手并肩探索宇宙,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建造中国空间站的目的,正是要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科学研究平台。中国的璀璨群“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中国航天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初步构建了以合作协定为指导、合作机制为依托、合作大纲为抓手的航天国际合作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国家航天局成立30年来,我国已与43个国家或地区、6个国际组织签署共136项航天领域合作文件,与9个国家航天机构签署了航天合作大纲,建立17个航天合作机制。

  新时代以来,我国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开展月球与火星的探测数据分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迄今已为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卫星组织实施了52次国际商业发射,将70颗各类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嫦娥四号”搭载荷兰、德国、瑞典、沙特4个国家的科学载荷,为中外科学家提供探索空间、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平台。国家航天局主导实施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欧“双星计划”、中法海洋卫星、中法天文卫星、中意地震电磁卫星等已成为国际航天工程合作领域新亮点。

  中国航天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探月工程四期已经获得国家立项批复,未来包含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

  “我们计划于2024年前后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嫦娥六号将从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嫦娥七号则计划2026年前后发射,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主要任务是开展飞跃探测,争取能找到水。”吴伟仁介绍,今后还将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嫦娥八号准备在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会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轨道器、着陆器、月球车、飞跃器以及若干科学探测仪器。”

  从今年起,我国“天宫”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根据任务规划,中国航天员将进行常态化值守。“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入较少、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可持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在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每年将发射2艘载人飞船,1至2艘货运飞船。

  据介绍,今年5月,我国计划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两次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将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教育等活动。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探索浩瀚宇宙的步伐稳健。重型运载火箭、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等正稳步推进工程国家立项。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已有具体时间表,计划于2025年前后实施。行星探测工程中,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等任务,正在稳步推进。2035年前,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航天将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