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

——写在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张志文 张远南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1日   第 03 版)

  世界越是动荡,越需要稳定人心的强大力量。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面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错综交织,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一年来,在全球安全倡议核心理念和原则指导下,中方积极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致力于同各方开展合作,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为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以新理念为人类和平发展指明道路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人类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要不忘联合国宪章初心,牢记守护和平使命。

  当前,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以新理念为人类和平发展指明道路,以新方案推动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六个坚持”彼此联系、相互呼应。

  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深入诠释全球安全倡议的时代意涵,推动这一国际公共产品更好造福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中方愿同金砖伙伴一道,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见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发展对非关系,愿同非洲朋友一道,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中方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中方欢迎阿方参与全球安全倡议,愿继续为促进中东和平安宁贡献中国智慧。”

  …………

  从2014年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亚洲安全观,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阐述中国的新安全观;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阐述如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到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理念,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合作路径。

  在国际人士看来,全球安全倡议契合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心声——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表示,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为全球安全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念框架;巴西联邦众议院巴中友好小组主席丹尼尔·阿尔梅达认为,全球安全倡议是“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力武器”;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基思·贝内特强调,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安全世界的责任感和长远眼光……国际社会看到,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持续为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注入宝贵的“和力量”。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不懈努力

  2023年3月10日,北京。中东和世界和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日,中国、沙特、伊朗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强调三方将共同努力,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促进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备受国际社会赞誉的和平之举,成为有力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也用事实证明,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才是谋求地区和世界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

  印度智库塔克沙希拉学会中国问题专家马诺杰·克瓦尔拉马尼表示,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意在“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

  一年来,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全球安全倡议不断为化解矛盾与分歧注入正能量,为驱散危机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良方。

  今年2月,中方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阐释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六个坚持”核心理念和原则,明确了20个重点合作方向以及五大类合作平台和机制,标志着全球安全倡议向实践和落实迈出重要一步,展现了中方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对守护全球安全的坚定决心。

  2月24日,中方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吸纳了各方合理关切,体现了国际社会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为缓解危机外溢、推动政治解决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将这一文件称为“重要贡献”。

  4月12日,中方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涵盖坚持“三个尊重”“三个从不”,支持阿富汗温和稳健施政、和平重建、坚决有力打恐,呼吁加强反恐双多边合作,合作打击踞阿“三股势力”,敦促美国切实对阿富汗履约担责,反对域外势力干预渗透阿富汗,增进涉阿富汗问题国际地区协调,协助解决阿富汗人道和难民问题,支持阿富汗禁毒等11个方面。塔吉克斯坦政治家协会主席赛富洛·萨法罗夫表示,中国是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保障者。中方立场文件将在阿富汗重建和平秩序与安全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助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是解决阿富汗问题最具建设性意义的文件之一。

  “全球安全倡议具有远见和全球思维,为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提供重要思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盖迪克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阿塔图热认为,如果国际社会都能按全球安全倡议的内容协商处理各种安全问题,未来的世界将更加和平,“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威胁”。

  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热点问题的斡旋者。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中国站在和平一边;在单边制裁与对话谈判之间,中国站在对话谈判一边;在拱火浇油与降温灭火之间,中国站在降温灭火一边。主持公道,谋求和平,着眼长远,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守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宁。

  10年来,从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促进中东和平稳定五点倡议,到积极推动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中国始终本着为地区和世界和平负责任态度,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一贯秉持公平正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不懈努力。

  深度参与反恐、数字治理、生物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累计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超过5万人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名列第一;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援外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达到2.9亿人次……在全球性挑战面前,中国坚定扛起大国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稳定注入强劲正能量。

  日前,中国和巴西签署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决定加强在环保、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向低碳经济过渡等领域合作。2015年《巴黎协定》谈判胶着之际,正是中国分别与美国、法国、欧盟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同时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作为“基础四国”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存有较大分歧的问题找到着陆点和搭桥方案,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取得重要成果,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气候危机交织之际,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举措有力支持联合国提出的绿色复苏倡议,鼓励带动了其他国家提出有力度的气候行动目标。

  去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2021年10月,中国举办COP15领导人峰会,习近平主席等9位公约缔约方领导人及联合国秘书长出席并致辞,为大会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中方推动大会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通过《昆明宣言》,为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指明正确方向。自COP15第一阶段会议至第二阶段会议开幕前,中方主持召开近40次公约主席团会议,100多场不同层级的双边和多边会议,推动各方凝聚共识。中方还充分利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气候变化沙姆沙伊赫大会等重要场合和时机,与各方就推动第二阶段会议取得成功进行沟通协调。《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框架”的达成“不仅是中国的胜利,也是中国引领下世界的胜利”。

  “中国始终坚持履行国际责任,坚定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表示,全球安全倡议契合现实需要,符合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诉求。

  在更为宏大的世界历史坐标系中,全球安全倡议折射出人类社会对于和平的追求与渴望。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所说,中国是“当今世界需要的一股和平的力量”。

  在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主张的持续推动下,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日益深入人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同追求。

  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一年来,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全球安全倡议顺应各国人民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的共同愿望。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共同挑战,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全球安全倡议立足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为世界各国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截至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倡议明确写入20多份中国同有关国家和组织交往的双边、多边文件。国际人士认为,这一重要倡议旨在实现共同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是对维护全球安全的重大贡献。“通过这一倡议,中国寻求在一些国家陷入战争和冲突之前发现能够维持世界和平的平衡关系。”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表示,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注入信心和动力,彰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践行公平正义的大国担当。

  一年来,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全球安全倡议植根于以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实践。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看来,尽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每一项重要倡议都是对和平、责任意识、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呼吁。”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诺维科夫说,“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变为现实,是建设公正世界秩序的关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挑战的根本方案。”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认为,面对世纪疫情、气候变化、粮食安全、难民危机等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全人类的共同期待,适用于各种政治制度。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的国际环境。同样,没有中国的安全也就没有世界的安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将为地区和世界带来积极影响,也有利于帮助中小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一以贯之的中国主张,在当下越发彰显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展望未来,世界有理由相信,正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必将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结出更多硕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和平力量,为人类社会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带来新的曙光。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