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天津音乐学院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以来,组织开展声乐、器乐、话剧、舞剧等公益文化活动500余场,为群众送去温暖和力量。
在乡村学校,他们不仅带来音乐课,还带来资金,改建音乐教室,购置教具,修缮教师宿舍。他们在学校建立了帮扶支教基地,以声乐系师生轮换的方式长期“驻扎”。
田埂边,歌曲铿锵;高原上,乡音袅袅;海河畔,引吭放歌激情豪迈;边防连队中,战歌嘹亮情洒边关……这支天津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城市、乡村,甚至到达祖国的边疆,不断扩展自己的舞台,播撒艺术的种子。2022年,天津音乐学院“红色文艺轻骑兵”演艺中心成为天津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越来越多师生扎根基层沃土,寻找音乐的灵感,讴歌伟大的时代。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天津音乐学院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以来,吸引了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15个教学系部以及附中1000余名师生,每年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走进校园、社区、军营、乡村、企业等,组织开展声乐、器乐、话剧、舞剧等公益文化活动500余场,为群众送去温暖和力量。
“群众在的地方,舞台就应该在”
秋风乍起,秋雨绵绵。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一辆演出大篷车行驶在天津市蓟州区山间。彼时,刚上任不久的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王宏伟,带领“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蓟州区官庄镇,在盘山脚下为当地农民送上一台“学史力行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文艺演出。
顾不上一路劳顿,师生们手脚麻利地卸车装台,又迅速上妆、换装,精神抖擞地登台演出。观众们打着伞、穿着雨衣,在台下欢呼。
一位50多岁的大姐紧紧拉着王宏伟的手,迟迟不愿放开。她激动地说:“从来没想到,平时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艺术家能来到田间地头,专门为我们演出。”
雨一度下得很大,但没有一个人离开。“我深深感受到了百姓对于艺术的渴望。群众在的地方,舞台就应该在。我们一定经常带着学生把最好的演出送上门。”王宏伟说。
2021年重阳节,天津市宝坻区牛家牌镇吴家牌村,歌声飞扬、热闹非凡。男声独唱《在那遥远的地方》雄浑质朴,手风琴独奏《牧民之歌》热情奔放,二胡合奏《赛马》《战马奔腾》气势磅礴,古筝重奏《渔舟唱晚》婉转悠扬……“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出校园,送来精彩的文艺演出。
参加演出的同学们还提前为老人准备了重阳糕。“我们年纪大了,虽说吃穿不愁,但有时会感到孤单。”69岁的村民吴定河说,同学们把演出送到家门口来,唱老人们喜欢的歌儿,奏老人们喜欢的曲儿,大家是真高兴。
“红色文艺轻骑兵”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精准对接需求,为天津市海河医院等医疗卫生系统医务人员开设“团体音乐心理减压工作坊”,为医护人员子女开展天音“成长守护”行动和公益家教服务。
以老院长王莘和杰出校友施光南等为代表的老一代音乐家们,创作了大批反映火热社会生活、民族风貌的优秀作品,留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65年来,天津音乐学院始终坚持这一传统,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农村,将“音乐会”唱响在修筑海河堤防的工地上……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时代优秀文艺创作的“锦囊”
话剧《赵一曼》公益演出数十场,观众覆盖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大中小学生、城市建设工人等上万人。“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观看的过程中多次留下滚烫的泪水”“是赵一曼等革命先辈让我们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要主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些观后感,一直鼓舞着天津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为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校设立了“沉浸式”文艺党课,排演了革命历史题材话剧《赵一曼》,并将话剧舞台搬到军营,与广大官兵重温英雄赵一曼的故事。精彩投入的演出让全体官兵备受鼓舞、士气高昂,现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作为教育部“音乐党史”系列活动天津区域牵头高校,天津音乐学院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感染人、教育人的功能,在经典巡演、重点联演和“云端”汇演等红色主题演出中精心选择曲目,既保留广受好评的经典曲目,又根据观众年龄、职业特点和喜好,灵活安排有针对性的曲目,累计演绎红色音乐200余首。情景诗朗诵《狼牙山五壮士》,入选教育部第五届《传承的力量》“七一”特别节目;朗诵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吹号者》《红船颂》等,获得天津市学校美育实践课堂展演活动一、二等奖,等等。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文艺演出,让红色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讲述沂蒙红嫂事迹的原创舞剧《永远的新娘》,一经演出就广受赞誉。火线入党、抗击日寇、汶水架桥、转运伤员,一幕幕情景再现,离不开创作团队的精心构思和编排。该剧由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王达等领衔创作,由所在系部的本科在校生登台演绎。喝着滔滔沂河水、嚼着煎饼在沂蒙山区长大的王达,2005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任教,长期从事教学与创作工作。为了创作出精品,他带着导演组到山东蒙阴县野店镇采风。在这里,他们遇见了沂蒙红嫂的后代。得知是要创作编排有关沂蒙红嫂的民族舞剧,老乡们聚拢过来,争先恐后地讲述当年支前抗战故事。
热情的老乡拿来了刚摊好的煎饼。一位老大爷把家里的独轮车也推了过来,手把手教主创人员如何使用。老大爷说:“当年打仗的时候,独轮车为革命做过贡献。这辆独轮车你们推回天津吧,希望能给你们排舞剧出点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时代优秀文艺创作的“锦囊”。“我们近期要去临沂等革命老区,给父老乡亲们演出,让他们看看当年的‘红嫂’。”王达说。
“结对子、种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刘新竹是蓟州区尤古庄镇大龙卧村中心小学的学生,和村里很多孩子一样,她从小就喜欢唱歌,但苦于学校一直没有专业音乐教师,演唱技能很难提高。
2018年,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来到了学校。他们不仅带来音乐课,还带来资金,改建音乐教室,购置教具,修缮教师宿舍。他们在学校建立了帮扶支教基地,以声乐系师生轮换的方式长期“驻扎”。
声乐系学生戴存翔是小分队中的一员。他每次来给孩子们上课,都要乘坐3个多小时大巴车,再换乘三轮车。戴存翔说:“走到基层,接触了孩子,我才真正懂得了奉献的意义,找到了自我价值。结对子、种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永远不会止步。”
在小分队的精心教导下,刘新竹和同学们学会了专业的气息控制和发声方法,还组建了合唱队。“红色文艺轻骑兵”播下的这粒音乐种子,正在田间沃土生根发芽。
2021年,天津音乐学院54名师生组成援疆实习支教团,奔赴新疆和田地区开展支教工作。“我守望麦田,不是为了收获,而是把自己融入那无尽的麦浪。”钢琴系2018级本科生赵予淞援疆归来,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两年前,赵予淞报名“红色文艺轻骑兵”,前往新疆支教。从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用音乐与当地的孩子们对话。尽管知道当地学校有琴,赵予淞还是通过勤工俭学买了一台电钢琴,从天津背到新疆。起初,学生们喜欢静静听,慢慢地开始主动点歌,让小赵老师弹。“那里的孩子对音乐很敏感,听到熟悉的节奏和旋律,就会跟着唱起来。” 赵予淞说。支教结束时,他将电钢琴留在了新疆。他相信,琴能带着自己的音乐和梦想,像种子一样扎根发芽。
2021年11月18日下午,天津市昆明路小学音乐教室里响起充满童真的歌声。这是“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昆明路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活动,辅导孩子们学唱原创合唱作品《党的故事在心里》。面对小朋友,师生们以活泼的“音符手势”开启课程,寓教于乐,一下调动起孩子们的情绪。独唱《多情的土地》用美声唱法表现音乐的美感,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喝彩。“你们会唱《我和我的祖国》吗?” “会!”孩子们齐声回答。于是,在钢琴伴奏下,所有人一起唱起这首歌。
开展艺术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优秀队员们,毕业后也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基层志愿服务。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2020届本科毕业生陈泽熹毕业后,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赴西藏拉萨。她说:“参与‘西部计划’和参与‘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意义一样,就是在壮美的土地、在基层的大舞台上,践行使命、奉献青春。”
推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更多人拥抱艺术
4月的校园,海棠花开,乐声悠扬。“红色文艺轻骑兵”正在举办民族歌剧名师讲堂,邀请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名家走进学校授课。
师生席地而坐,与名师面对面,同时,广大音乐爱好者与名家也在线上进行互动。在两个多小时的专家现场教学课中,阎维文指导学员练声,引导大家养成更科学、更良好的发声习惯,还演唱了歌剧《长征》中《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寒夜中》等经典唱段。
一端,是现场的生动分享;另一端,是线上直播间里的热闹非凡。
“线上直播普及性之广,已让‘云端’成为我们‘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惠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宏伟说。今年天津音乐学院再次复排民族歌剧《同心结》,也将邀请工人、农民、大中小学生等爱乐者走进剧院观看,还将通过直播进行展演。
“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的系列线上直播活动场面一直很火爆。2022年,天津音乐学院“红色文艺轻骑兵”首次采用线上直播形式,举办了“与人民同行 为时代放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研讨会和“回响——天津音乐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交响音乐会”,200多万网友在线实时观看,共享红色视听盛宴。他们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更多人拥抱艺术。
“天津音乐学院‘红色文艺轻骑兵’要演绎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用更多方式,服务更多基层群众。” 谈到“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未来,王宏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