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一端连着普通百姓,承担着推动便利消费、服务保障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功能;另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能大大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近日,一张广东东莞“便民地图”火了。这张地图登载的既不是热门的网红景点,也不是美食“打卡地”,而是各种“小修小补”服务点。修鞋、改衣、修表、配钥匙该去哪儿,地图上一目了然。
“小修小补”地图火了,折射的是老百姓对“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生活的强烈需求。曾经,街头巷尾的各类修理摊随处可见。衣服拉链坏了,下楼就能修;鞋子破了,到街角就能补;钥匙丢了,小区门口就有得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习惯的迭代变迁,加上城市管理理念的变化,这些“小修小补”商业微形态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实际上,“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百姓生活中的刚需。“小修小补”一端连着普通百姓,承担着推动便利消费、服务保障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功能;另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能大大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今年2月,商务部提出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我们欣喜地看到,安徽阜阳尝试打造社区便民棚,福建福州探索设立规范化便民服务点,广东东莞上线“小修小补”地图……这些新探索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和服务。
让“小修小补”服务点回归百姓生活,城市管理部门大有可为。城市管理要积极顺应新业态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城市管理“供给”精准对接人民群众之需,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围绕群众对于“小修小补”的强烈需求,城市管理者要做好规划设计,在政策支持、优化布局、规范经营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传统的“小修小补”成为城市商业有机组成,融入城市生活的肌理之中,真正发挥“小修小补”的便民作用。
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城市是人员和车辆高度密集的社会,如何为修理摊留出合理的经营空间,如何在便民惠民的同时,不影响环境、交通等正常秩序?这些都需要在精准管理上下功夫。城市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空间,用好商业设施、小区公共设施的“边角料”,并制定精准的管理措施,让手艺师傅安心经营,居民百姓安享便利。比如,福建福州鼓楼区温泉街道,利用相对宽敞的人行道,划出固定区域设立“小修小补”露天便民服务点,并设置营业时间,以免影响人员车辆通行;再比如,安徽合肥在已设立的便民菜场里开辟区域,引导修理摊集中进驻。这些举措都有一定参考性,值得借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期待着“小修小补”更好回归百姓生活,让城市的烟火气温暖每个步履匆匆的都市人,展现城市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推进,“小修小补”的服务功能将更加全面,百姓的获得感也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