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昭通多措并举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脱贫后,村民干劲更足了”(深阅读)

本报记者 徐元锋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2日   第 04 版)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云南昭通地处曾经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人口185万多人。为进一步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信心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昭通市发力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做大资源经济文章等,让群众的干劲儿越来越足。

 

  “Welcome to Miao village in clouds!(欢迎来到云中苗寨!)”

  在“云中苗寨”的“云中咖啡馆”,22岁的“村民咖啡师”王运兰能用简单的英语,接待来自海外的游客。

  “制作咖啡是老师来村里教的,英语是自己在手机上学的。”回想脱贫前,王运兰不会讲英语,也没碰过咖啡。如今,她制作咖啡饮品的技艺娴熟,不仅做拿铁、卡布奇诺样样行,还能做咖啡拉花。

  “云中苗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自然村,123户574名村民全是苗族,其中108户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20年5月全部脱贫。2021年8月,大苗寨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22年“五一”假期,“云中苗寨”开始试营业,到去年年底,毛收入达130余万元。

  “脱贫后,村民干劲更足了。”洛泽河镇党委书记赵靖说。这些变化,得益于昭通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种种努力,也是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增强技能亮品牌——

  外出务工路子宽

  临近中午,文成敏在自家开的小吃店忙得不可开交。“在我老家,走路20多分钟才能到另一户人家,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文成敏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搬到这里后,生活好了很多,我爱人在外务工,机会挺多。”

  这里是昭通市鲁甸县砚池街道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时不时能看到晒太阳的老年人。砚池街道党工委书记唐亚东介绍,卯家湾的居民来自5个县,涉及46个乡镇,务工收入占居民收入八成以上。“以前政府包车送大伙出去务工,今年不少居民开着私家车去务工;以前是有活干就行,现在大家更重视增长技能。”唐亚东介绍,目前卯家湾安置区劳动力就业九成以上,3年多来,卯家湾搬迁群众的人均纯收入从8306元增长到2022年的12480元。

  昭通市630万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305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多万,其中省外务工人数超160万,务工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75%以上。昭通市市长杨承新介绍,昭通市建立东西部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让外出务工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

  今年,昭通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期间推出“局长直播带岗”活动,由市县人社部门局长担任主播,共开展“直播带岗”70场,入场观看240多万人次,推介就业岗位28万多个。昭通市人社局局长李盛义表示,将努力建设“昭通人社”新媒体矩阵,帮助群众打消务工顾虑,增强就业增收的信心和动力。

  特色鲜明产业兴——

  家门口增收有奔头

  驱车穿行昭通市镇雄县碗厂镇,漫山遍野是苍翠的竹林,微风过处沙沙作响。庆坝村的李庭松正在竹林忙活着。“自家30亩竹林,有20亩已投产,去年光竹笋就卖了8万多元。”李庭松种竹子的干劲一年比一年足,“镇上的竹笋加工厂投产后,每斤竹笋价格从两三块涨到四五块,不愁卖。”

  镇雄县地处赤水河源头,目前有竹林93万多亩,已投产32万亩,2022年综合产值10亿元,惠及群众60多万人。碗厂镇镇长余大贤介绍,大力发展竹产业以来,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上升到全县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村民笑言,存款在山上,奔头在山上。”

  碗厂镇的竹笋加工企业负责人余芳明说,加工厂2020年10月投产,辐射笋农1.2万户,其中一半是脱贫户;厂里80多名员工,九成多是脱贫户。2022年加工厂产值1800万元,加工竹笋2000多吨,今年目标是产值翻番。能实现吗?余芳明笑答:“订单太多,都接不过来了!”

  脱贫地区的内生动力源自产业兴旺。近年来,昭通市围绕苹果、竹子、花椒、马铃薯、天麻等特色产品,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22年,昭通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在卯家湾,为方便群众就近务工,还配套建设了现代物流园、食品加工园和苹果、蔬菜等种植基地。唐亚东说:“这些产业近两年发展越来越好,搬迁户出家门就有活干。”

  不只是农业,昭通市做大资源经济文章,壮大工业“筋骨”。在昭阳区合盛硅业、旗滨玻璃等项目建设现场,工程机械穿梭施工,二者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今年项目一期将双双投产。

  政府引导建机制——

  手拉手建设好村寨

  记者来到“云中苗寨”时,正赶上十来名苗族群众在绿化边坡。他们将草皮栽进有民族纹饰风格的格子里,有的摆苗、有的培土,十分认真。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李珊梅感慨:“大伙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建设好村寨,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云中苗寨”是昭通的脱贫致富先导示范项目,由地方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合作。

  曾经的大苗寨自然村,硬化路通组但没连户;村里只有两名中专生,好多人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虽然靠着公路边,但村民们只会种苞谷、洋芋。2021年8月,彝良县组建了16人的工作专班,进驻大苗寨开展工作,李珊梅是负责人。

  “我们始终坚持专班负责引导,不大拆大建、不越俎代庖。”李珊梅说。专班以工代赈,把项目交给群众干,村民在挣钱的同时学本领;每步改造、每个项目都和村民商量,由党员带头,开了许多次院坝会、火塘会;试营业时教村民如何做生意、如何使用手机收款……种种努力,让专班逐步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直到今天,李珊梅的口头禅还是“不着急,慢慢来”。“大家工作要下足绣花功夫,融入群众,多多鼓励。”昭通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朱前林说,今后发展关键在于增强内生动力,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的变化,都会产生激发内生动力的效果。

  “云中苗寨”去年130余万元的旅游收入,一成给村民分红,一成用于村寨公益事业,三成用于员工工资,剩下的用于村寨发展。今年1月18日,村里分红13万元,123户村民都领了现金,大家心更齐了。如今,在专班带领下,更多村民参与村中事务。村民朱云慧说:“未来怎么样,要靠我们的努力。”

  目前,昭通“云中苗寨”“云中乐谷”“范家坝塘”等农文旅融合先导工程已开园运营。全市选派了1290支工作队驻村帮扶,组织4.5万名干部结对帮扶14万多户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让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出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条措施,设立1亿元的防贫保险。2022年昭通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同比增长15.7%。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