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绣花功夫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深山村的美丽蝶变

本报记者 徐元锋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7日   第 18 版)

  以前从没接触过咖啡的王运兰,近两年边干边学,成了咖啡师,“现在许多村民都来店里喝咖啡。”

  王运兰的家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大苗寨,一个乌蒙高寒山区典型的苗族村寨。深山村庄青山环抱、云雾缭绕,人称“云中苗寨”。漫步红砖步道,徜徉漫山花海,吃顿苗家特色饭,到村里的咖啡馆尝尝磨制的咖啡,晚上住民宿感受乡村的宁静,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大苗寨曾是个深度贫困村。2020年5月整村脱贫后,村子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八成以上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昭通市把大苗寨列入“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2021年8月彝良县16人的专班进村工作。

  乡村振兴怎么干?专班负责人、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李珊梅回忆,第一次开村民大会时,好多人家的牲畜养在院子里,入户路没硬化。出路在哪儿?村子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关键是如何激活这些特色资源。

  产业如何培育?李珊梅说,通过“先融入、多鼓励、建机制”,在调动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上下绣花功夫,村子的发展活力逐渐被激发。

  专班人员先带动村里老党员等动起来。村里建起圈舍搞集中养殖,老党员李德友带头拆了自家老畜圈,将牲口赶到村里的养殖小区,还在观望的村民纷纷跟进。村里种万寿菊搞农旅融合,为调动群众参与,镇党委书记赵靖协调资源给予奖补。村里开了无数次院坝会、火塘会,路怎么修、产业怎么搞,都和村民商量着来。慢慢地,村民动起来了,水电路网及污水处理设施、月亮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等都建了起来。以工代赈顺水推舟,村民家门口打工增收,30多名村民还学会了建筑、电焊等技术。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村里砌花墙做绿化,村民自发投工3000多个,花墙样式都是乡亲们自己设计的。

  村民积极性咋这么高?原来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乡村CEO’团队+村民”的经营模式,实行利益共享机制:合作社经营收入的一成给村民年终分红;纯利润的一成作为村里公益基金,三成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六成用于滚动发展。2022年从“五一”试营业到年底,村里旅游收入130多万元。今年1月18日,全村123户村民喜领13万元分红。

  新模式有效培养了乡土人才。合作社由招聘来的“乡村CEO”团队市场化运营,27岁的安聪琴和丈夫李跃华成了项目经理,负责村里的特色餐饮项目,他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半夜还在家用河沙练习颠大勺,去年夫妻俩收入七八万元。

  昭通共有185万多脱贫群众。赵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云中苗寨”为昭通市蹚出了条路子。如今,工作专班逐渐退出,发展主导权交给了村民,村子发展步入正轨,乡亲们的旅游饭越吃越香,眼下村里正在建腊肉坊、酿酒坊、萝卜干加工厂,延长产业链。

  村寨巨变中,村民朱云慧被派去深圳学习,负责民宿管理的她干劲十足:“未来怎么样,关键还得靠我们自己努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