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建设“我们”的公园

鲍 莉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5日   第 07 版)

  建设无界公园,主要是将处于城市环境中、与百姓日常生活工作关联紧密、具备相应条件的公共休憩公园进行开放,比如人民公园、街心公园等。这类公园开放,一方面可以使市民更加便捷地穿越、到达、使用公园,更好地发挥公园对市民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美化周边环境、提升城市景观,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作用,对于整个城市生活来讲,增益是显著的。

  公园建设之初,为什么会有“界”?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城市规划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将城市活动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类,并依此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每一类功能区域各自独立。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也有明确的公园绿地类别。中国古代传统造园一般也是先筑墙围地再造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我国建成的现代城市公园,也大多用围墙、栏杆等圈围,设定明确的出入口,由公园所属部门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封闭式管理的公园,市民一般需要有意识地安排、组织活动才会进入和使用,比如赏花会、亲友聚会等。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当下越来越讲求空间开放、功能融合的城市环境中,被围墙环绕的公园绿地是区隔于其他生活空间的存在,也容易成为封闭的“孤岛”。把公园边界打开,实际上是引导一种公共空间使用和城市居民活动的新方式:公园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毛细血管,连缀起城市居住、工作、商业、交通等各类活动,绿色成为城市生活的温暖底色;开放的绿色空间,打开了城市纵意驰骋的开朗之境,人或小动物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到达、穿越、停留、体味美丽风光。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公园免费开放到公园无界融合,其实都是在去除市民享受城市绿地的障碍,将更多美好的资源和空间给予人民。

  建设无界公园,不只是打开物理边界,更是打开心理边界。伴随围墙的打开,公园的管理运营也应当打开思路,由一方看管转为多方维护,从而引发管理模式的转变创新。比如把公园和其周边的街道、广场等整体当作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来统筹考虑,进行社区属地化管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在公园开展丰富活动,在居民与公园的不断互动中,建立起附近居民对公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大家觉得公园是“我们”的公园时,会建立起这样的观念:“我”有义务去维护爱护这座公园,“我”使用它的时候不能造成破坏。如果逐渐形成这种市民与公园的良性关系,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一种共治共享、共建共赢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整体治理水平和市民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城市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