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是一场与全社会的双向奔赴,不管以何种方式相向,在哪个领域共享,都有可能描绘更广阔的未来
近日,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引发广泛关注。此次主要征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方案及其思路阐述,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首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任务标识。
如果说,2000多年前屈原仰望苍穹的天问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哲思,那么,这次的征集活动则使星辰大海的壮阔征程与每个普通人产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此前,我国第一辆火星车曾启动全球征名,收到了近4万个提名,参与人员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仅7岁。经过层层遴选,“祝融号”众望所归,网友纷纷留言:“参与命名,与有荣焉”“投了祝融,也了解了火星车的知识”。从月球车到火星车,从货运飞船到载人飞行任务,当它们带着每个普通人的想象与祝福牧宇耕星,不仅共享了飞天的荣光,也在星际探索中标注了大家的参与感。
透过类似的互动,看得见科技创新的发展进步,感受得到广大公众的热切关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不只是航天事业,在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创造更多和公众的连接,呼唤更多创新的“共享时刻”。
这样的“共享时刻”,是敞开。回望过去,有许多曾经“小众”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影响和改变大众的生产生活。如今,随着认知边界的不断拓展,黑洞、暗物质、引力波等相对“遥远”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催生求知热情。艰深晦涩的专业知识,更加需要及时准确的共享。当科学知识的整体水准不断提升,水涨船高,创新之舟愈发能行稳致远。
这样的“共享时刻”,是播种。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回忆,自己与量子的结缘始于高中时的一场科普讲座。当时,科学家潘建伟对于神奇量子世界的描绘,给热爱物理的少年带来极大震撼。巧合的是,二人后来在科研路上相遇,深耕量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无心插柳”,收获多少“柳成荫”。当科技创新可望可及,培厚的是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社会土壤,也能让更多向往之心敢于畅想、乐于创造。
最近,科幻影视作品《三体》《流浪地球2》频上热搜,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好奇。这同样是一种“共享时刻”。创新发展是一场与全社会的双向奔赴,不管以何种方式相向,在哪个领域共享,都有可能描绘更广阔的未来。谁又知道,科技馆里求知若渴的孩子、科幻作品的忠实粉丝、科普讲座的一名听众,会不会成为下一位科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