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1月3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戏曲艺术走好守正创新之路(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陈涌泉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31日   第 20 版)

  图为浙江省杭州市塘栖古镇戏台。
  郑建智摄(影像中国)
  制图:赵偲汝

  核心阅读

  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

  戏曲发展离不开观众。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建立一支编、导、演、音、美门类齐全的创作表演人才队伍和现代管理人才队伍,是戏曲发展的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殷切希望“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戏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传承戏曲精髓,注入时代内涵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戏曲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姥姥门前唱大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唱几句家乡戏是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看戏、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进剧场,哪怕是乡村最简易的土戏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的互动感都让人感动不已。

  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从艺术本体上说,戏曲现代化就是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这样才能使戏曲永远保持独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现代性,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戏曲现代化前提是尊重戏曲美学精神和大众审美趣味。

  戏曲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豫剧《程婴救孤》的国际巡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剧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欢迎。这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主动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在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得到检验与提升、丰富与发展。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外国观众容易看懂的做功折子戏,更要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演出整本大戏,充分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神韵和美学精神,传达戏曲作品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

  培养年轻观众,蓄足内生动力

  戏曲发展离不开观众。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实现观众年轻化,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有人说“年轻人不喜欢戏曲”。事实证明,事在人为,年轻人喜不喜欢戏曲,关键在于戏曲人能否创新创造、有效推广。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戏曲界发起《阿Q与孔乙己》《程婴救孤》《焦裕禄》《风雨故园》《苏武牧羊》等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无论在国内高校,还是在国外大学,都引起青年学子强烈反响。戏曲不仅是美育重要手段,更有利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戏曲进校园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清唱,更需要彩扮,不仅要演折子戏,更要演整本剧,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戏曲全貌,充分感受戏曲魅力,进而爱上戏曲,成为戏迷,甚至有机会成为未来的戏曲从业者。有了源源不断的年轻观众和青年人才,戏曲就有了青春活力,有了蓬勃发展的强大后劲。

  戏曲传播全媒化是全媒体时代戏曲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网络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包括戏曲在内的剧场艺术产生较大冲击,同时也为戏曲发展、特别是戏曲传播打开新天地。戏曲界应当乘势而上,主动拥抱新媒体,增强创作演出各个环节的互动性,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加强对戏曲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表演人才的宣传推介,推出当代戏曲名角。新媒体条件下,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获得认可的好演员、好作品,借助新媒体,其传播量可以实现几何级增长。当然,戏曲最大的魅力来自剧场演出,现场集体审美的仪式感是网络虚拟空间无法提供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利用全媒化戏曲传播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营造健康生态,不断推出精品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戏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组织领导、院团管理、人才培养、创作演出、传播推广、理论评论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戏曲生态。戏曲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系统思维,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构建健康戏曲生态。如此,戏曲事业才能人才辈出、佳作迭出、亮点频出。

  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发展,戏曲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随着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社会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国风国潮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短视频、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等,为戏曲创作传播提供了有力手段。这些都是戏曲外部生态逐步优化的表现。

  就戏曲自身而言,以下三个方面对营造健康戏曲生态尤为重要。一是持续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戏曲终究要靠优秀作品赢得观众、实现价值。戏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认真探寻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深入开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能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精品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加工整理传统戏齐头并进,京剧、昆曲、地方戏美美与共,共同造就戏曲百花园姹紫嫣红的生动局面。二是加快人才梯队建设。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建立一支编、导、演、音、美门类齐全的创作表演人才队伍和现代管理人才队伍,是戏曲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要高度重视剧本创作人才培养,剧本乃一剧之本,是排演好作品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三是要构建科学精准、公平公正的戏曲评价体系。理论评论和评奖评优科学、公正,有助于营造健康戏曲生态,促进戏曲创作不断精进;反之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挫伤创作积极性,对戏曲事业造成伤害。因此,我们要放长眼光、花大力气,把戏曲评价体系建设好、维护好。

  戏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中华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国家一级编剧)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