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1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吉林桦甸市探索“淤泥还田”模式——

水清田肥家园美(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祝大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30日   第 02 版)

  “这地变好了,咱种地更来劲。”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大肚川村农民李新福,这两天正在地里筹划春耕。

  李新福家玉米地在水库下游河道旁。“原来全是洼地,经常被淹,着急上火却没啥好办法。”66岁的李新福经营30多亩地,聊起前几年境况一再叹息。如今,站在地头放眼望去,耕地平整。

  “都是从库底清出来的淤泥,政府免费给平铺到低洼耕地上。”李新福抓起一把黝黑的土说,“洼地变高地,淹不着啦。土老好了。”

  桦甸市积极探索“淤泥还田”模式,解决淤泥稳定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2019年,桦甸市启动实施了水库生态修复、清淤扩容和生态防护3项工程,大肚川村水库迎来60多年来的首次清淤,清理出约26万立方米淤泥。经检测,清理出的淤泥全部符合农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且富含有机质、氮、磷等养分。

  “每亩地少用20多斤肥,还能增产20%。”李新福说。淤泥还田也改善了水库生态,清淤蓄水后,一些水库水深由1米多增加到4至5米,冷水鱼养殖业得以发展。

  目前,桦甸市已完成水库生态修复、清淤扩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清出淤泥450万立方米,2022年淤泥还田地块扩大至560多公顷。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