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民族乐器之乡”,挖掘当地优势,培育民族乐器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民乐之乡的发展,不仅培育了当地人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不断助力城市发展、乡村振兴。
——编 者
江苏扬州市
科技赋能琴筝艺术
本报记者 王 珏
“遍地弹筝人,斫筝逾百家。”走进“全国古筝艺术之乡”江苏扬州,制琴、制筝企业、工坊遍地开花,琴筝交流、活动、比赛、培训、教育成为常态。近年来,扬州琴筝产业用科技赋能琴筝制造,琴筝制造快速发展。
黑色的琴身、轻便的材质、白色的琴弦闪闪发亮……这是扬州市琴筝协会名誉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艺术传承人熊立群研发的电筝。不同于传统的古筝,电筝采用了环保轻质复合材料制作,解决了传统古筝沉重、不方便携带的问题。
针对传统古筝调音不方便的问题,电筝调音采用了蜗轮蜗杆技术,两个手指便可以调弦。与此同时,音频输出可以任意切换耳机、音响,演奏者不用担心练琴时邻居投诉,也不用担心上集体课听不清老师的讲授。熊立群说:“一方面,我们打破原有古筝设计,在外观上做了较大改造,在电筝硬件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AI(人工智能)古筝教辅系统’,该系统通过多媒体优化形式,将古筝课堂打造成健康、便捷、有趣、高效的新型教学平台。”
走进扬州486非遗聚集区,阵阵琴声袅袅传来。琴筝制作师贾洪流正带领团队研发智能教学教辅系统。这套系统采用先进技术,能够对古筝的声音、指法、姿态进行智能识别并打分,通过互动投影、音视频反馈事项智能教学,采用琴弦智能识别和投影校准算法技术进行调琴。“我们希望利用最新技术形成教学方式的突破,不断推广古筝艺术,解决古筝普及教学难题。”贾洪流说。
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扬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琴筝生产基地和琴筝艺术文化产业基地。201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联合授予扬州“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称号。扬州市琴筝协会会长李同志说,作为我国琴筝产业集聚度极高的地区,扬州拥有琴筝企业280余家。扬州每年生产古筝约为65万台,古琴约为6.5万张,各类琴筝配件100多万套,占据全国市场的一半。其中,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约有20家,位列中国乐器行业50强企业3家。
琴筝产业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目前,扬州市拥有配套企业80余家,包括螺钿、玉石制作,箱包、筝马、五金配件、琴弦等配件。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在这里选琴、购琴、听琴、学琴,参加琴筝相关的文化活动,各类活动年接待量达10万人次,促进了地方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消费。据不完全统计,扬州琴筝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琴筝产业也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制坯、上漆、晾晒……在扬州杨庙镇的一间小院内,80后谢俊带着工人制作古琴,他从摄影转行到琴筝制作已经10年,创立了自己的古琴品牌。在当地,类似这样的工作坊有100多个。年轻人的加入,为琴筝传承发展注入活力。“扬州琴筝制作工序完善,产业链供应完整,拥有工艺优势。”谢俊说。
教育培训,是扬州琴筝产业的另一特色。扬州的中小学开展“一学校一非遗项目”活动,开办了古筝、古琴、扬剧、曲艺、木偶兴趣班,使琴筝艺术走进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乐器,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为培养后备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培训方面,扬州现有琴筝培训基地100余家,习琴筝者达数百万人。古筝老师江丹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从小学琴的她,从古筝专业毕业后开始教学生。在她看来,扬州有“千家养女先教曲”的传统,学琴孩子多,学琴氛围浓厚。
文化赋予扬州琴筝制作生命力,工艺高度反哺琴筝行业,科技的加入让琴筝创新有了广阔的未来,扬州琴筝产业在传承、普及、推广中提高,影响海内外。
山东临沂庙山镇
二胡奏响致富曲
本报记者 李 蕊
穿行于巷道间,耳畔传来悠悠琴声,时而缠绵,如歌如泣,时而激昂,荡气回肠。
循声探去,屋内,一位年轻小伙眯缝着眼睛,手持一把二胡,有节奏地一拉一推,美妙的琴声荡漾开来;身后,二胡挂满墙面。
见到记者,琴声戛然而止,小伙放下二胡,腼腆地笑道:“准备直播,提前试试新制的几把二胡。”
90后小伙高超,从小对二胡“情有独钟”。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庙山镇乐泉村,以二胡制作而闻名。早在清末年间,乐泉村村民已开始手工制作二胡等民族乐器,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高超一家,祖孙四代“情系”二胡。“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制二胡,我在旁边看,后来,我也爱上了二胡,渐渐学会了这门制作手艺。”高超说。
近年来,乐泉村通过党支部领办乐泉二胡合作社,吸纳乐器制作专业户,统一采购、联系货源。如今,几乎家家户户掌握二胡制作手艺,制作户达105户,占全村总户数85%以上,乐器远销山西、陕西、河南、安徽等20余个省份,年产值达4亿元。在乐泉村的辐射带动下,庙山镇众多村庄村民通过制作二胡踏上致富路,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为做优做强二胡特色产业,庙山镇因势利导,开设二胡制作培训课堂,定期举办二胡制作工艺大赛,进一步提高村民二胡制作工艺水平,提升“庙山二胡”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建起孵化车间、培训基地等场所,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班,从制作、开店、上架商品到店铺推广、直播带货等给予全程指导。
这几年,高超制琴技艺日益精湛,还学到不少电商技能,便把二胡制作工艺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后,积攒了不少粉丝。“光抖音账号就有6万多名粉丝,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开始直播带货。”高超指尖轻抚二胡蒙皮端部,“用心做好每一把琴,才能得到顾客的青睐。”
临近春节,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与妻子二人一同操持着小店,晚上直播带货,白天忙于打包发货。“现在,村里物流方便,家门口就能发货。”高超说。
“镇上加大对二胡产业重点扶持,制定《庙山镇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庙山镇关于物流公司进园区的规定》等制度文件,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在土地、税务、通信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保障,整合邮政、供销、快递企业等公共资源,完善镇级服务中心为中转站,村级服务站为收发点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实现了二胡产品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庙山镇党委书记赵安宁说。
通过不断完善配套,为二胡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庙山镇生产的二胡还出口到欧美等地。然而,当下二胡产业整体仍以“传统手工作坊式”的加工生产发展模式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低价走量”现象较为普遍,从长远来看,如何打破二胡产业发展瓶颈,实现转型突破?庙山镇以自身二胡产业优势为基础,以“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为契机,致力于打造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非遗传承、国乐鉴赏、窗店厂网、政校企合作于一体的“国家级二胡(非遗)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文化为产业赋能,强化产业平台和供应链体系建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将依托政府、智库、科研院校等形成产业发展平台,集聚人才、科研、技术等优势资源要素,实现共聚交流和资源互通互助,加大二胡相关产品设计研发,搭建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原材料加工、二胡及相关产品研发、乐器制造、交易展示、会务展览、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园区,二胡产品将全面覆盖‘高、中、低’端市场。”赵安宁说。
“这里便是产业园区选址。”在乐泉村二胡博物馆对面,乐泉村党支部书记高庆林指着眼前一片土地,“随着二胡产业园的建设和使用,将把二胡加工集中在一起,便于更好地为制作销售二胡的村民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未来,二胡产业将迈向规模化发展,生产产能及销售将扩大数倍,产品附加值同步提升,村民腰包会越来越鼓。”
谈及产业园区,高超眼里亮亮的:“搬进去后,将享受到更优质的配套资源,我有信心把小店做得更大,让更多的人聆听二胡、爱上二胡。”
河南兰考县
完善民乐产业链
本报记者 朱佩娴
“好乐器、兰考造”,走进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的兰考音乐小镇,街头醒目的6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群众种下防风固沙的泡桐,是民族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之一。就在去年10月,兰考县获评“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兰考”称号,成为中国民族乐器行业四大基地之一。
“由于泡桐木质疏松、透音性强、共鸣度高,被称为‘会呼吸的木材’,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等材料,现在全国95%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都来自兰考。”90后小伙子杨冰自豪地说。他2014年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到老家——兰考堌阳镇,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品牌,专门制作古筝古琴。如今,通过对古筝音质效果、外观造型等多个方面的不断摸索创新,他已经申请4项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受到业内人士认可,产品销往国内外多地。
在兰考音乐小镇,最近村民手里的订单多了起来。“最近一个月的网上订单涨得很快!”范慧敏精神头儿十足,和同事们正娴熟地摆弄着各种直播道具,为晚上的线上古筝授课做最后准备。11年前,她借助自己从事互联网工作的经验,辞职回到家乡创业,帮助村民了解网上销售渠道、综合包装产品,让兰考乐器不但在生产端有活力,更在销售端发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兰考乐器木工师傅不懂产品包装、不懂网络运营的问题,也为家乡乐器销售解决了销路的后顾之忧。
凭借多年经验,范慧敏如今已成立了自己的民族乐器公司,年销售古筝3万余台,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间接带动古筝从业者500余人。
近年来,兰考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投资20亿元建成音乐小镇,引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等品牌企业入驻,深化与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合作,提升品牌价值,形成了集制作、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兰考共有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219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主要生产古筝、古琴、琵琶、阮等20多个品种,以及音板、琴桌琴凳等配套产品,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其中音板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5%,年产值30亿元,带动就业1.8万余人。
之前,徐冰创办了善斫琴社,通过琴文化把琴友们聚集起来,谈古论今,互通有无,把中华古琴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徐冰是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人,他的家庭有几十年的斫琴传统,他和父亲、弟弟都从事乐器制作,弟弟徐亚冲和弟媳卫晨欣一个弹古琴、一个弹古筝,因琴结缘走到了一起,并多次代表河南参加活动。
如今,徐冰对于古琴的斫制和传承,受到古琴界多位大师们的好评。
版式设计: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