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深海探测助力海洋事业新发展(新知)

崔 妍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0日   第 15 版)

  【现象】去年12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领域重大装备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同月,我国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正式启用,为我国开展深海探测和大洋科考合作提供重要设施支撑。近年来,随着相关基础设施和装备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深海探测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

  【点评】

  深海是极具开发前景的资源宝库。从科学角度看,广阔深海蕴含着自然奥秘的答案。如板块运动的规律、气候变化的源头等,都需要到深海中去追溯。从经济角度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占世界石油产量30%的海洋石油,以及储量远超陆地的深海稀土等,都蕴藏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向深海挺进,战略意义重大。

  开发利用深海资源、保护深海生态环境、维护深海权益、保障深海安全,发展相应的装备必须先行。深海水压巨大、黑暗无光、地形复杂,对探测装备和技术要求极高。目前,人类使用深潜、深钻、深网三大手段来探索深海奥秘。深潜技术是到达深海现场的能力,深钻是从海底往下钻探,深网是将传感器放到海底进行长期联网观测。三者共同担起深海探索的技术重任。

  我国海洋装备制造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具备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全方位能力。近年来,我国研发的各类深潜装备纷纷抵达万米深海,不断刷新国内国际潜深纪录。正在建造的大洋钻探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超过1万米的钻探能力,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是自主创新结出的硕果,也见证着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和骨气。正是这些不断涌现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换来了我们从事海洋科学考察活动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对深海进行探索和研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尤其是大洋钻探,技术要求高、经费投入大,十分依赖国际协作。1998年,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之后在我国科学家提议、设计和共同主持下,到南海实施了四个半钻探航次,揭示了南海海盆张裂、海底扩张的历史,使得南海成为全球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之一。当深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采集到一些珍贵样本后,我国科考团队发出共同分享海洋深渊数据样本的倡议。未来,中国科考团队还将邀请各国学者共同研究有关海洋深处的科考。人类对深海的认识依然匮乏,还要齐心协力去推进深海科考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深海可能蕴含着地球演变、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借助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去探索。加大深海前沿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必能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人类海洋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