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船舶订单彰显中国制造实力(微观)

孟繁哲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1日   第 05 版)

  前段时间,总长399.99米、甲板面积相当于近4个标准足球场的24116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在上海长兴造船基地出坞。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装箱量最大的集装箱船,充分体现了我国的造船实力。在长兴造船基地,一艘艘巨轮有序排开、多船同造的生产场景,正是我国船舶工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我国约95%的外贸货物运输要靠海运,强大的造船能力对外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去年,我国船企接单如潮、交付不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22年11月,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分别占世界份额的53.1%、45.5%,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中国船企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大连船舶重工建立“云谈判、云签约、云交船”模式,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江南造船重新编排施工项目计划,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相关企业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不断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问题,经受住一次又一次“压力测试”,增强了世界对中国船舶工业的信心。

  造船业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实力。以我国首艘大型邮轮为例,全船需要136个系统、2500万个零件、4200公里电缆,是一项复杂工程。过去,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力量薄弱,在高技术和特殊用途船型方面存在不少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端海工装备、船舶核心配套装备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更重要的是,我国船舶工业已形成高效协同、开放包容的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给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船舶产品谱系和总装配套体系、最大规模的船舶生产建造能力,还拥有科研、人力等优势,但必须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新作为、大作为。24116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突破了建造难度,还在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有所创新。比如,首次采用气泡减阻系统,全年可减少碳排放6000多吨;首次采用轴带发电机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我国造船业不仅要积极抢占市场份额,还要主动转型升级,逐步提升订单中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比例。

  建大坞、造大船,让中国制造的船舶航行世界各大洋,是几代中国造船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时下,从环渤海湾、长江口再到珠江口,我国已经形成一系列造船基地;从万米载人深潜器勇闯海底,到极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再到国产航母入列,中国船舶正向着更远更深的海洋进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我们定能加快建成世界造船强国,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